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城市犯罪率的升高 | 第11页 |
1.1.2 国内可防卫空间研究较少 | 第11页 |
1.1.3 城市公园犯罪率的增加 | 第11-12页 |
1.1.4 环境设计中防御意识的欠缺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1.2.2 可防卫理论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层次分析法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4 评价方法概述 | 第18-20页 |
1.2.5 小结 | 第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1 扩展可防卫空间理论的应用范围 | 第20页 |
1.3.2 提出可防卫空间评价的思路 | 第20-21页 |
1.3.3 营造更完善的可防卫空间 | 第21页 |
1.3.4 提高人们的安全防患意识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1 城市公园可防卫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22页 |
1.4.2 浣花溪公园可防卫空间综合评价 | 第22页 |
1.4.3 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改善途径 | 第22页 |
1.5 技术方法与路线 | 第22-24页 |
1.5.1 技术方法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研究地概况 | 第24-26页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4页 |
2.2 浣花溪公园概况 | 第24-25页 |
2.2.1 万树山景区 | 第24-25页 |
2.2.2 沧浪湖景区 | 第25页 |
2.2.3 白鹭洲景区 | 第25页 |
2.3 浣花溪公园空间划分 | 第25-26页 |
3. 城市公园可防卫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50页 |
3.1 指标项的选定 | 第27-37页 |
3.1.1 准则层的确定 | 第27-28页 |
3.1.2 指标层各项的筛选 | 第28-31页 |
3.1.3 指标项的数据包络优化处理 | 第31-37页 |
3.2 指标项权重的确定 | 第37-50页 |
3.2.1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 第37-42页 |
3.2.2 层次总排序 | 第42-43页 |
3.2.3 权重结果的分析 | 第43-50页 |
4. 浣花溪公园可防卫空间综合评价 | 第50-63页 |
4.1 问卷调查 | 第50页 |
4.1.1 调研对象 | 第50页 |
4.1.2 调研范围 | 第50页 |
4.1.3 调研时间 | 第50页 |
4.2. 浣花溪公园四大分区可防卫空间评价 | 第50-60页 |
4.2.1 万树山景区 | 第50-53页 |
4.2.2 沧浪湖景区 | 第53-56页 |
4.2.3 白鹭洲景区 | 第56-58页 |
4.2.4 诗歌大道 | 第58-59页 |
4.2.5 四大分区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4.3 浣花溪公园可防卫现状总体评价分析 | 第60-63页 |
4.3.1 浣花溪公园可防卫现状总体评价 | 第60-61页 |
4.3.2 各空间可防卫现状总体分析 | 第61-6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3-71页 |
5.1 结论 | 第63-68页 |
5.1.1 构建起城市公园可防卫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 第63-64页 |
5.1.2 浣花溪公园四大分区可防卫性强弱及分布 | 第64-65页 |
5.1.3 浣花溪公园各空间可防卫性强弱及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5.1.4 浣花溪公园可防卫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 第66-68页 |
5.2 讨论 | 第68-71页 |
5.2.1 浣花溪公园可防卫空间完善途径的探讨 | 第68-70页 |
5.2.2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1 | 第75-77页 |
附录2 | 第77-79页 |
附录3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