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内铁路货运物流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铁路货运物流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5-20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物流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铁路货运物流 | 第15页 |
2.1.3 物流一体化 | 第15-1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2.1 供应链理论 | 第16页 |
2.2.2 第三方物流 | 第16-18页 |
2.2.3 SWOT分析法 | 第18-20页 |
第3章 国内外铁路货运发展现状与经验借鉴 | 第20-25页 |
3.1 国外主要国家铁路货运发展概述 | 第20-22页 |
3.1.1 德国铁路货运物流建设和发展 | 第20-21页 |
3.1.2 美国铁路货运物流建设和发展 | 第21页 |
3.1.3 日本铁路货运物流建设和发展 | 第21-22页 |
3.2 国内铁路货运物流发展现状 | 第22页 |
3.3 国内外铁路货运发展经验借鉴 | 第22-25页 |
3.3.1 信息化 | 第23页 |
3.3.2 重载化 | 第23页 |
3.3.3 集装运输 | 第23页 |
3.3.4 物流化 | 第23-24页 |
3.3.5 快速化 | 第24-25页 |
第4章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 第25-39页 |
4.1 沈阳铁路局货运发展现状 | 第25-30页 |
4.1.1 沈阳铁路局辖区经济形势 | 第25-28页 |
4.1.2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政策环境 | 第28页 |
4.1.3 沈阳铁路局货运量 | 第28-29页 |
4.1.4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第29-30页 |
4.2 沈阳铁路局货运发展SWOT分析 | 第30-35页 |
4.2.1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优势(Strenth)分析 | 第30-31页 |
4.2.2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劣势(Weakness)分析 | 第31-33页 |
4.2.3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机遇(Opptunity)分析 | 第33-34页 |
4.2.4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威胁(Threats)分析 | 第34-35页 |
4.3 基于SWOT分析法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定量分析 | 第35-39页 |
4.3.1 SWOT定量模型各因素力度分析 | 第35-36页 |
4.3.2 SWOT定量模型各因素的总力度分析 | 第36-37页 |
4.3.3 SWOT定量模型战略四边形构建 | 第37页 |
4.3.4 确定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 | 第37-38页 |
4.3.5 战略的选择 | 第38-39页 |
第5章 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 第39-46页 |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5.1.1 改善传统货运站的物流功能 | 第39页 |
5.1.2 完善铁路货运物流中心布局 | 第39页 |
5.1.3 加大现代化集装箱堆场建设 | 第39-40页 |
5.2 整合内部资源 | 第40-41页 |
5.2.1 改变固有运价机制 | 第40页 |
5.2.2 转变管理体制 | 第40页 |
5.2.3 大客户战略 | 第40-41页 |
5.2.4 完善危险品运输 | 第41页 |
5.2.5 提高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的开行数量 | 第41页 |
5.3 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 | 第41-42页 |
5.4 提高铁路货物运输能力 | 第42-43页 |
5.4.1 大力发展重载运输 | 第42页 |
5.4.2 提高货运列车运行速度 | 第42页 |
5.4.3 建立联运机制 | 第42-43页 |
5.4.4 提高大宗货物运输与装卸技术水平 | 第43页 |
5.5 建立完善铁路货运物流信息系统 | 第43-45页 |
5.5.1 市场行情管理的信息化 | 第43-44页 |
5.5.2 库存信息化 | 第44页 |
5.5.3 货物配送信息化 | 第44页 |
5.5.4 多方联合构建物流信息化平台 | 第44-45页 |
5.6 加强沈阳铁路局货运物流人才培养 | 第45-4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6-48页 |
6.1 总结 | 第46-47页 |
6.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件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