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LTE核心网信令监测系统的实现与网络质量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4 论文结构第14-16页
第二章 LTE网络概述第16-28页
    2.1 LTE网络的特点与优势第16页
    2.2 LTE网络架构第16-17页
    2.3 网元第17-19页
        2.3.1 移动性管理组件第17页
        2.3.2 演进型基站第17-18页
        2.3.3 服务网关第18页
        2.3.4 分组数据网网关第18页
        2.3.5 归属用户服务器第18-19页
    2.4 接口第19-20页
        2.4.1 S1接口第19页
        2.4.2 X2接口第19-20页
        2.4.3 S6a接口第20页
    2.5 信令协议第20-22页
        2.5.1 S1AP协议第20-21页
        2.5.2 X2AP协议第21页
        2.5.3 NAS协议第21-22页
        2.5.4 Diameter协议第22页
    2.6 S1-MME接口重要信令流程第22-28页
        2.6.1 初始上下文建立第22-23页
        2.6.2 UE上下文释放第23-24页
        2.6.3 S1切换准备第24页
        2.6.4 S1切换资源分配第24页
        2.6.5 路径切换第24-25页
        2.6.6 附着第25-28页
第三章 LTE核心网信令监测系统第28-38页
    3.1 系统体系结构第28页
    3.2 功能设计第28-32页
        3.2.1 流量采集引擎第29-30页
        3.2.2 信令处理引擎第30-32页
    3.3 关键技术第32-36页
        3.3.1 进程间通信第32页
        3.3.2 哈希表高性能遍历算法第32-33页
        3.3.3 ASN.1解码第33-36页
    3.4 LCTS系统的实现第36-37页
        3.4.1 主工作流第36页
        3.4.2 S1-MME接口处理第36-37页
        3.4.3 S6a/X2接口处理第37页
    3.5 系统部署第37-38页
第四章 协议逻辑实现第38-56页
    4.1 用户承载上下文维护第38-42页
        4.1.1 用户承载简介第38-39页
        4.1.2 ECM和EMM状态介绍第39-40页
        4.1.3 具体实现流程第40-42页
    4.2 用户安全上下文维护第42-47页
        4.2.1 LTE安全概述第42页
        4.2.2 密钥生成流程第42-43页
        4.2.3 AKA 过程第43-44页
        4.2.4 NAS解密过程第44-45页
        4.2.5 具体解密算法的实现第45-47页
    4.3 用户切换关联第47-51页
        4.3.1 LTE中的切换概述第47-48页
        4.3.2 基于X2接口的切换第48-49页
        4.3.3 基于S1-MME接口的切换第49-51页
    4.4 用户账号维护第51-56页
        4.4.1 用户账号简介第51页
        4.4.2 包含用户账号的信令消息第51-53页
        4.4.3 GUTI的关联第53-54页
        4.4.4 IMSI的关联第54-56页
第五章 网络质量分析第56-66页
    5.1 网络质量分析概述第56页
    5.2 KPI指标分析方法第56-57页
        5.2.1 逐级分析法第56页
        5.2.2 TopN分析法第56-57页
        5.2.3 趋势分析法第57页
    5.3 数据源第57页
    5.4 接入性指标第57-60页
        5.4.1 计算方法第58页
        5.4.2 总体指标分析第58-59页
        5.4.3 小区级别指标分析第59-60页
    5.5 移动性指标第60-62页
        5.5.1 计算方法第60页
        5.5.2 总体指标分析第60页
        5.5.3 小区级别指标分析第60-62页
    5.6 附着用户数分析第62-64页
        5.6.1 附着用户数的时间分布第62-63页
        5.6.2 附着用户数的昼夜分布第63-64页
    5.7 附着TopN分析第64-66页
        5.7.1 最差用户分析第64页
        5.7.2 最差小区分析第64-65页
        5.7.3 失败原因分析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致谢第70-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各省市及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