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8页 |
前言 | 第18-21页 |
第一部分 保肺解窘合剂治疗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 | 第21-81页 |
1 研究方案 | 第21-33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1-25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1.1.2 病例选择 | 第21-23页 |
1.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1-23页 |
1.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1.1.3 病例筛选标准 | 第23-24页 |
1.1.4 不良事件与严重不良事件 | 第24-25页 |
1.1.4.1 概念 | 第24页 |
1.1.4.2 处理 | 第24-25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1.2.1 样本含量估计 | 第25页 |
1.2.2 随机分组措施 | 第25-26页 |
1.2.3 对照方法 | 第26页 |
1.2.4 试验流程图 | 第26-27页 |
1.2.5 治疗方案 | 第27-29页 |
1.2.5.1 脓毒症的治疗 | 第27-28页 |
1.2.5.2 ALI的治疗 | 第28-29页 |
1.2.5.3 对照组 | 第29页 |
1.2.5.4 治疗组 | 第29页 |
1.2.6 观察指标 | 第29-30页 |
1.2.6.1 一般指标 | 第29页 |
1.2.6.2 疗效性指标 | 第29-30页 |
1.2.6.3 安全性指标 | 第30页 |
1.2.6.4 不良反应 | 第30页 |
1.2.7 评分标准 | 第30-31页 |
1.2.8 疗效评定方法 | 第31-32页 |
1.2.8.1 病死率计算方法 | 第31页 |
1.2.8.2 治疗第7天西医综合疗效评定 | 第31页 |
1.2.8.3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第31-32页 |
1.3 数据录入与管理 | 第32页 |
1.3.1 数据定义 | 第32页 |
1.3.2 数据记录 | 第32页 |
1.3.3 数据管理 | 第32页 |
1.4 统计学措施 | 第32-33页 |
1.5 质量保证 | 第33页 |
2 结果 | 第33-48页 |
2.1 两组患者完成研究情况 | 第33页 |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第33-36页 |
2.2.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病及原发病比较 | 第33-35页 |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比较 | 第35-36页 |
2.3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结果比较 | 第36-47页 |
2.3.1 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西医综合疗效及转归比较 | 第36-38页 |
2.3.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比较 | 第38-40页 |
2.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 第40-44页 |
2.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异常率比较 | 第40-41页 |
2.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比较 | 第41页 |
2.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CT比较 | 第41-42页 |
2.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比较 | 第42-43页 |
2.3.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变化比较 | 第43页 |
2.3.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外肺水比较 | 第43-44页 |
2.3.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比较 | 第44页 |
2.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 | 第44-46页 |
2.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 Ⅱ评分比较 | 第44-45页 |
2.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OFA评分比较 | 第45-46页 |
2.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IS评分比较 | 第46页 |
2.3.5 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ARDS的发生率比较 | 第46页 |
2.3.6 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MODS的发生率比较 | 第46-47页 |
2.3.7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比较 | 第47页 |
2.3.8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与分析 | 第47页 |
2.4 安全性评价 | 第47-48页 |
2.4.1 不良事件分析 | 第47-48页 |
2.4.2 安全性比较 | 第48页 |
3 讨论 | 第48-73页 |
3.1 探寻防治脓毒症致ALI有效措施的意义 | 第48-50页 |
3.2 历代医家对ALI的相关认识 | 第50-54页 |
3.3 保肺解窘合剂的立方主旨及选方依据 | 第54-55页 |
3.4 保肺解窘合剂中医学术思想的体现 | 第55-56页 |
3.5 保肺解窘合剂的组方配伍特点 | 第56-58页 |
3.6 保肺解窘合剂的方药解析 | 第58-67页 |
3.6.1 石膏、杏仁、大黄、瓜蒌及宣白承气汤的相关研究 | 第58-60页 |
3.6.2 人参、麦冬、五味子及生脉散的相关研究 | 第60-62页 |
3.6.3 苏木及二味参苏饮的相关研究 | 第62-64页 |
3.6.4 甘遂、葶苈子及大陷胸丸的相关研究 | 第64-66页 |
3.6.5 虎杖的相关研究 | 第66页 |
3.6.6 车前草的相关研究 | 第66-67页 |
3.7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3.7.1 中西医结合方案具有降低脓毒症致ALI患者病死率的趋势 | 第67页 |
3.7.2 中西医结合方案具有提高脓毒症致ALI患者西医综合疗效有效率的趋势 | 第67页 |
3.7.3 中西医结合方案具有改善脓毒症致ALI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和提高中医疗效的优势 | 第67-68页 |
3.7.4 中西医结合方案对脓毒症致ALI患者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 | 第68-70页 |
3.7.5 中西医结合方案对脓毒症致ALI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指标的影响 | 第70-71页 |
3.7.6 中西医结合方案对脓毒症致ALI患者肺损伤指标的影响 | 第71-72页 |
3.8 本研究的合并用药情况 | 第72页 |
3.9 本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第二部分 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第81-126页 |
(一) 中医药对脓毒症致ALI的研究概况 | 第81-101页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81-83页 |
2 现代中医药研究 | 第83-101页 |
2.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第84-85页 |
2.2 中医治则治法研究 | 第85-89页 |
2.2.1 通腑泄热法 | 第86-87页 |
2.2.2 宣肺利水法 | 第87页 |
2.2.3 行气活血法 | 第87页 |
2.2.4 补阳固脱法 | 第87-88页 |
2.2.5 清热解毒法 | 第88页 |
2.2.6 复合治法 | 第88-89页 |
2.3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 | 第89页 |
2.4 验方专方研究 | 第89-90页 |
2.5 中药药理研究 | 第90-101页 |
2.5.1 单味药药理研究 | 第90-95页 |
2.5.1.1 大黄 | 第90页 |
2.5.1.2 丹参 | 第90-91页 |
2.5.1.3 赤芍 | 第91页 |
2.5.1.4 川芎 | 第91-92页 |
2.5.1.5 灯盏花 | 第92页 |
2.5.1.6 虎杖 | 第92页 |
2.5.1.7 桂枝 | 第92页 |
2.5.1.8 荆芥 | 第92-93页 |
2.5.1.9 肉苁蓉 | 第93页 |
2.5.1.10 黄芪 | 第93页 |
2.5.1.11 人参 | 第93-94页 |
2.5.1.12 穿心莲 | 第94页 |
2.5.1.13 姜黄 | 第94页 |
2.5.1.14 雷公藤 | 第94页 |
2.5.1.15 银杏 | 第94-95页 |
2.5.1.16 鹅不食草 | 第95页 |
2.5.1.17 甘草 | 第95页 |
2.5.1.18 龙胆草 | 第95页 |
2.5.1.19 重楼 | 第95页 |
2.5.2 复方药效学研究 | 第95-101页 |
2.5.2.1 通里攻下类 | 第95-96页 |
2.5.2.2 活血化瘀类 | 第96-97页 |
2.5.2.3 补益类 | 第97-98页 |
2.5.2.4 清热解毒类 | 第98页 |
2.5.2.5 醒神开窍类 | 第98-99页 |
2.5.2.6 复合类 | 第99-101页 |
(二) 西医药对脓毒症致ALI的研究概况 | 第101-111页 |
1 ALI的定义 | 第101页 |
2 ALI的病因 | 第101页 |
3 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 | 第101-104页 |
3.1 细胞机制 | 第101-102页 |
3.2 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 | 第102-103页 |
3.2.1 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 第102-103页 |
3.2.2 抗炎细胞因子 | 第103页 |
3.3 其他 | 第103-104页 |
3.3.1 抗凝血剂和纤维蛋白溶解 | 第103页 |
3.3.2 肺表面活性物质(PS) | 第103-104页 |
3.3.3 转录因子JB(NF-JB) | 第104页 |
3.3.4 氧自由基 | 第104页 |
3.3.5 基因 | 第104页 |
4 ALI的诊断 | 第104-105页 |
5 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治疗 | 第105-111页 |
5.1 控制原发病 | 第105页 |
5.2 适度的液体复苏 | 第105页 |
5.3 呼吸支持技术 | 第105-108页 |
5.3.1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 | 第105-106页 |
5.3.2 呼气末正压(PEEP) | 第106页 |
5.3.3 无创正压通气 | 第106-107页 |
5.3.4 高频振荡通气 | 第107页 |
5.3.5 俯卧位通气 | 第107页 |
5.3.6 体外膜氧合(ECMO) | 第107-108页 |
5.4 严格控制血糖 | 第108页 |
5.5 营养支持 | 第108页 |
5.6 抗炎药物 | 第108页 |
5.7 血管扩张剂 | 第108-109页 |
5.8 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第109页 |
5.9 抗凝治疗 | 第109页 |
5.10 抗氧化剂 | 第109页 |
5.11 β2-受体激动剂 | 第109-110页 |
5.12 干细胞及基因治疗 | 第110页 |
5.13 其他治疗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6页 |
附表 | 第126-129页 |
附表1: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 Ⅱ) | 第126-127页 |
附表2:肺损伤评分(LIS评分) | 第127-128页 |
附表3:SOFA评分 | 第128-12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