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制度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概述第12-20页
    一、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2-15页
        1、民商事诉讼理论下的协议管辖制度第12-14页
        2、国际私法理论下的协议管辖制度第14-15页
    二、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的发展趋势第15-20页
        1、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第16页
        2、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逐渐自由化第16-17页
        3、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院与案件之间的联系呈现弱化趋势第17-18页
        4、协议管辖制度体现保护弱者原则第18-20页
第二章 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第20-25页
    一、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历史溯源第20-21页
        1、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入法第20-21页
        2、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最新修改第21页
    二、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发展现状及评析第21-25页
        1、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发展现状第21-22页
        2、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评析第22-25页
第三章 域外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现状第25-38页
    一、美国第25-28页
        1、美国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第25-26页
        2、美国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第26-27页
        3、美国关于协议管辖的限制条件第27-28页
    二、德国第28-30页
        1、德国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第28页
        2、德国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第28-29页
        3、德国关于协议管辖的限制条件第29-30页
        4、德国的默示协议管辖制度第30页
    三、欧盟“布鲁塞尔体系”第30-32页
        1、欧盟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第31-32页
        2、欧盟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第32页
        3、欧盟关于协议管辖的限制条件第32页
    四、海牙《选择法院协议公约》第32-36页
        1、《公约》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第33-34页
        2、《公约》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第34页
        3、《公约》关于协议管辖的限制条件第34-35页
        4、《公约》排除适用默示协议管辖第35页
        5、《公约》关于实际联系原则的规定第35-36页
    五、内地和香港民商事判决相互承认执行的有关规定第36-38页
        1、内地和香港民商事判决相互承认执行的现行规定第36-37页
        2、内地和香港民商事判决相互承认执行的借鉴意义第37-38页
第四章 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的完善第38-48页
    一、完善关于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的法律条文第38-39页
    二、扩大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第39-40页
        1、扩大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适用范围的理论依据第39页
        2、扩大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适用范围的建议第39-40页
    三、扩大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可以选择法院的范围第40-42页
        1、淡化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法院与案件之间的实际联系第40-42页
        2、扩大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法院至二审法院第42页
        3、删除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中的级别管辖要求第42页
    四、放宽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要求第42-43页
    五、提出对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的合理限制第43-45页
        1、公共政策原则第43-44页
        2、弱者保护原则第44-45页
        3、不方便法院原则第45页
    六、涉外民商事诉讼中的默示协议管辖制度第45-47页
        1、涉外民商事诉讼中默示协议管辖制度的立法现状第45-46页
        2、删除涉外民商事诉讼默示协议管辖制度的建议第46-47页
    七、完善对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第47-48页
        1、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判决承认与执行的立法现状第47页
        2、完善涉外民商事诉讼协议管辖判决承认与执行的必要性第47-48页
结语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5-56页
后记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公众参与研究
下一篇:检察监督权在国家权力运行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