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项目概况 | 第7-8页 |
1.1.1 KB油田简介及研究内容 | 第7页 |
1.1.2 KB油田地理位置 | 第7-8页 |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1.4 技术路线、技术关键及解决途径 | 第10-11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4.2 技术关键及解决途径 | 第10-11页 |
第2章 KB油田六井区及十六井区E_(1+2)储层特征 | 第11-19页 |
2.1 KB六井区和十六井区E_(1+2)储层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页 |
2.2 KB六井区和十六井区E_(1+2)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1-13页 |
2.3 KB六井区和十六井区E_(1+2)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 第13-16页 |
2.4 KB六井区和十六井区E_(1+2)储层岩石物性 | 第16-17页 |
2.5 KB六井区和十六井区E_(1+2)储层地层流体分析 | 第17-18页 |
2.5.1 原油性质 | 第17-18页 |
2.5.2 地层水性质 | 第18页 |
2.6 KB六井区和十六井区E_(1+2)储层岩石润湿性 | 第18-19页 |
第3章 单相流体的渗流特征 | 第19-32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3.1.1 实验岩心和流体 | 第19-20页 |
3.1.2 实验步骤 | 第20页 |
3.2 KB六井区区E_(1+2)储层岩石单相油渗流特征 | 第20-26页 |
3.2.1 KB六井区区E_(1+2)储层单相油渗流曲线特征 | 第20-23页 |
3.2.2 KB六井区E_(1+2)储层岩心单相油的启动压力梯度 | 第23-24页 |
3.2.3 KB六井区区E_(1+2)储层岩心单相油流动能力分析 | 第24-25页 |
3.2.4 KB六井区E_(1+2)储层岩心单相水流动能力分析 | 第25-26页 |
3.3 KB十六区E_(1+2)储层岩心单相油渗流特征 | 第26-32页 |
3.3.1 KB十六区E_(1+2)储层岩心单相油渗流曲线特征 | 第26-29页 |
3.3.2 KB十六井区E_(1+2)储层岩心单相油的启动压力梯度 | 第29页 |
3.3.3 KB十六井区E_(1+2)储层岩心单相油流动能力分析 | 第29-30页 |
3.3.4 KB十六井区E_(1+2)储层岩心单相水流动能力分析 | 第30-32页 |
第4章 研究区储层水驱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32-63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4.1.1 岩心实验方法 | 第32页 |
4.1.2 岩心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4.2 KB六井区E_(1+2)储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34-47页 |
4.2.1 KB六井区E1+2储层含油饱和度和水驱油效率 | 第34-44页 |
4.2.2 KB六井区E1+2储层油水相渗曲线特征 | 第44-47页 |
4.3 KB十六井区E1+2储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7-60页 |
4.3.1 KB十六井区E1+2储层含油饱和度和水驱油效率 | 第47-57页 |
4.3.2 KB十六井区E1+2储层油水相渗曲线特征 | 第57-60页 |
4.4 水锁伤害实验结果 | 第60-63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4.4.2 KB六井区井区E1+2储层水锁伤害实验结果 | 第61页 |
4.4.3 KB十六井区E1+2储层水锁伤害实验结果 | 第61-63页 |
第5章 储渗空间对研究区储层流体渗流特征影响分析 | 第63-80页 |
5.1 KB十六井区E_(1+2)储层储渗空间特征分析 | 第63-72页 |
5.1.1 孔喉半径大小及分布 | 第63-65页 |
5.1.2 主要渗流空间特征 | 第65-72页 |
5.3 KB六井区E_(1+2)储层储渗空间特征分析 | 第72-80页 |
5.3.1 孔喉半径大小及分布 | 第72-74页 |
5.3.2 主要渗流空间特征 | 第74-8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0-81页 |
6.1 结论 | 第80页 |
6.2 建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