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2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赏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8-9页 |
1.2.2 国内赏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1.2.3 赏识教育在各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赏识教育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1 非指导咨询理论 | 第12页 |
2.2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2页 |
2.3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第12页 |
2.4 强化理论 | 第12-13页 |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9页 |
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14页 |
3.1.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3.1.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3.2.2 问卷设计及试测 | 第16-19页 |
第4章 赏识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9-39页 |
4.1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 第19-32页 |
4.1.1 不同班型的学生各维度情况分析 | 第19-24页 |
4.1.2 不同年级的学生各维度情况分析 | 第24-27页 |
4.1.3 不同性别的学生各维度情况分析 | 第27-32页 |
4.2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 第32-39页 |
4.2.1 生物教师的职业观 | 第32-33页 |
4.2.2 师生互动情况 | 第33页 |
4.2.3 生物教师的学生观 | 第33-35页 |
4.2.4 生物教师的赏识教育观 | 第35-36页 |
4.2.5 赏识教育在生物课堂上的实施 | 第36-39页 |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5.1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5.1.1 学生的情感体验 | 第39-40页 |
5.1.2 学生的生物学习观 | 第40页 |
5.1.3 学生对生物教师评价 | 第40-41页 |
5.1.4 学生对生物教师的期望 | 第41页 |
5.2 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5.2.1 教师的职业观 | 第41页 |
5.2.2 师生互动情况 | 第41-42页 |
5.2.3 教师的学生观 | 第42页 |
5.2.4 教师的赏识教育观 | 第42-43页 |
第6章 实施赏识教育建议 | 第43-46页 |
6.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实现小班化教学 | 第43页 |
6.2 建立导师制模式,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 第43页 |
6.3 储备教师资源,减轻教学负担 | 第43页 |
6.4 生物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实施建议 | 第43-46页 |
6.4.1 注意赏识方式的艺术性 | 第44页 |
6.4.2 注意赏识范围的广泛性 | 第44页 |
6.4.3 注意赏识内涵的全面性 | 第44页 |
6.4.4 注意赏识内容的选择性 | 第44-45页 |
6.4.5 注意赏识过程的持久性 | 第45页 |
6.4.6 注意赏识对象的相互性 | 第45页 |
6.4.7 注意赏识对象的差异性 | 第45-4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附录A 高中赏识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50-52页 |
附录B 高中赏识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52-54页 |
附录C 高中生物教师访谈提纲 | 第54-55页 |
附录D 高中学生访谈提纲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