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1.2 煤化工废水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1.3 煤化工浓盐水简介 | 第14-16页 |
1.1.4 煤化工浓盐水处理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2 煤化工浓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预处理技术 | 第17-19页 |
1.2.2 膜分离处理技术 | 第19-22页 |
1.2.3 热蒸发处理技术 | 第22-24页 |
1.2.4 膜分离耦合热蒸发处理技术 | 第24-25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5-31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5-26页 |
1.3.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3.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7-30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4页 |
2.1.1 实验原水及结晶杂盐 | 第31-32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32-33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2.2.1 结晶杂盐制备工业级硫酸氢钠装置 | 第34页 |
2.2.2 现场预处理系统装置 | 第34-35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5-41页 |
2.3.1 主要检测项目 | 第35-36页 |
2.3.2 ICP-AES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3.3 离子色谱(IC)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3.4 TOC的测定 | 第37-38页 |
2.3.5 COD的测定 | 第38页 |
2.3.6 碱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2.3.7 总硬度的测定 | 第39-40页 |
2.3.8 TDS、pH的测定 | 第40-41页 |
第3章 煤化工浓盐水钝化-络合工艺处理实验研究 | 第41-60页 |
3.1 化学沉淀和混凝机理及絮凝剂确定 | 第41-44页 |
3.1.1 化学沉淀和混凝机理 | 第41页 |
3.1.2 絮凝剂的选择 | 第41-42页 |
3.1.3 PAC与FeSO_4絮凝效果比对分析 | 第42-44页 |
3.2 钝化工艺处理实验 | 第44-54页 |
3.2.1 CaO投加试验 | 第44-46页 |
3.2.2 MgO投加试验 | 第46-48页 |
3.2.3 PAC投加试验 | 第48-51页 |
3.2.4 PAM投加试验 | 第51-54页 |
3.3 络合工艺处理实验 | 第54-58页 |
3.3.1 Na_2CO_3投加试验 | 第54-56页 |
3.3.2 浓盐水原水pH条件分析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煤化工浓盐水重金属离子去除实验研究 | 第60-74页 |
4.1 目标重金属离子及絮凝剂确定 | 第60-64页 |
4.1.1 目标重金属离子确定 | 第60页 |
4.1.2 四种絮凝剂效果比对 | 第60-63页 |
4.1.3 强化FeSO_4投量 | 第63-64页 |
4.2 煤化工浓盐水水质条件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 | 第64-68页 |
4.2.1 TDS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 | 第64-66页 |
4.2.2 pH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3 TOC对重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 重金属离子最佳去除条件确定 | 第68-72页 |
4.3.1 最佳pH条件 | 第68-70页 |
4.3.2 Na_2CO_3最佳投量确定 | 第70-71页 |
4.3.3 Ca~(2+)对重金属离子最佳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现场试验系统调试与运行 | 第74-91页 |
5.1 现场试验系统工艺流程 | 第74-77页 |
5.2 预处理单元调试与运行 | 第77-80页 |
5.2.1 预处理单元调试 | 第77-79页 |
5.2.2 预处理单元运行结果 | 第79-80页 |
5.3 深度处理系统调试与运行 | 第80-85页 |
5.3.1 碟管式纳滤(DTNF)单元调试 | 第80-81页 |
5.3.2 碟管式纳滤(DTNF)单元运行结果 | 第81-82页 |
5.3.3 多相共结晶催化氧化(HCOS)单元调试 | 第82-84页 |
5.3.4 多相共结晶催化氧化(HCOS)单元运行结果 | 第84-85页 |
5.4 蒸发结晶分离工业盐的效果研究 | 第85-87页 |
5.4.1 蒸发结晶单元调试及运行 | 第85-86页 |
5.4.2 蒸发结晶分离工业盐效果 | 第86-87页 |
5.5 物料平衡及水、盐回收率 | 第87-89页 |
5.5.1 物料平衡及盐回收率 | 第87-88页 |
5.5.2 水系统流程及水回收率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结晶杂盐资源化利用及技术经济成本分析 | 第91-104页 |
6.1 结晶杂盐资源化利用 | 第91-96页 |
6.1.1 低纯度Na_2SO_4结晶盐制备工业级NaHSO_4 | 第91页 |
6.1.2 常温下制备NaHSO_4效果探究 | 第91-92页 |
6.1.3 高温下各实验条件对制备NaHSO_4效果的影响 | 第92-96页 |
6.2 结晶杂盐资源化利用技术经济成本分析 | 第96-98页 |
6.2.1 结晶杂盐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 | 第96页 |
6.2.2 结晶杂盐资源化利用经济成本分析 | 第96-98页 |
6.3 煤化工浓盐水蒸发结晶分离工业盐技术经济成本分析 | 第98-103页 |
6.3.1 煤化工浓盐水蒸发结晶分离工业盐技术分析 | 第98-99页 |
6.3.2 煤化工浓盐水蒸发结晶分离工业盐经济成本分析 | 第99-1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