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无标记面部表情捕捉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3页
    1.3 无标记面部表情捕捉系统的关键技术第13-14页
    1.4 本文内容安排第14页
    1.5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基础理论第15-28页
    2.1 主动形状模型第15-22页
        2.1.1 训练标注阶段第15-19页
        2.1.2 建立模型阶段第19-21页
        2.1.3 搜索定位阶段第21-22页
    2.2 主动表现模型第22-26页
        2.2.1 纹理建模阶段第23-24页
        2.2.2 表现建模阶段第24-25页
        2.2.3 搜索过程第25-26页
    2.3 模型比较及分析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单目视觉面部特征点捕捉第28-42页
    3.1 图像预处理方式第28-30页
        3.1.1 光照补偿第28-29页
        3.1.2 直方图均衡化第29-30页
    3.2 基于Haar特征的人脸检测第30-35页
        3.2.1 AdaBoost训练算法第31-34页
        3.2.2 AdaBoost人脸区域检测第34-35页
    3.3 基于GPU的并行式人脸检测优化过程第35-37页
        3.3.1 积分图加速计算第35-36页
        3.3.2 多尺度扫描窗口加速检测第36-37页
    3.4 基于ASM算法的面部特征点定位第37-39页
        3.4.1 图像检测结果第37-38页
        3.4.2 视频帧检测结果第38-39页
    3.5 特征点定位结果分析第39-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双目视觉面部特征点计算第42-51页
    4.1 双目相机标定第42-46页
        4.1.1 成像模型分析第42-43页
        4.1.2 相机标定原理第43-46页
    4.2 面部表情三维重建第46-50页
        4.2.1 特征点三维信息解算第47-48页
        4.2.2 特征点实时传输方式第48-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无标记面部表情捕捉系统第51-65页
    5.1 无标记面部表情捕捉系统的设计第51-53页
        5.1.1 硬件组成第51-52页
        5.1.2 软件设计第52-53页
    5.2 无标记面部表情捕捉系统的实现第53-56页
        5.2.1 相机标定模块第53-54页
        5.2.2 特征点数据采集模块第54-55页
        5.2.3 特征点数据实时传输模块第55-56页
        5.2.4 三维面部模型驱动第56页
    5.3 实验分析及性能测试第56-64页
        5.3.1 实验分析第56-58页
        5.3.2 误差分析第58-62页
        5.3.3 性能测试第62-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6页
    6.1 总结第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作者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取得的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MU-Camera的相对位姿标定方法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空间网络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