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文化景观在滨河区的艺术性表达研究--以“宜宾三江口文化景观”再设计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1-1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论文研究框架第13-14页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第14-15页
        1.5.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第14页
        1.5.2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第14-15页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1.6.1 地域文化第15-16页
        1.6.2 文化景观第16页
        1.6.3 滨河景观第16-17页
        1.6.4 公共艺术第17页
    1.7 本章小结第17-18页
2. 国内外文化景观在滨河区的实践综述第18-24页
    2.1 国外文化景观在滨河区的案例分析第18-20页
        2.1.1 格兰威尔岛——历史延续设计第18-19页
        2.1.2 巴黎塞纳河——分段主题设计第19-20页
        2.1.3 芝加哥滨河步道——高差分层设计第20页
    2.2 国内文化景观在滨河区的案例分析第20-23页
        2.2.1 四川青龙湖景区——依托历史文化设计第20-21页
        2.2.2 南京秦淮河——依托历史遗迹设计第21-22页
        2.2.3 德阳旌湖——依托地域特色元素设计第22-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文化景观在滨河区艺术性表达基础理论研究第24-34页
    3.1 地域文化的研究第24-26页
        3.1.1 地域文化的特征第24-25页
        3.1.2 地域文化的功能第25-26页
    3.2 文化景观的研究第26-28页
        3.2.1 文化景观的构成第26页
        3.2.2 文化景观的分类原则第26-27页
        3.2.3 文化景观的类型第27页
        3.2.4 文化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第27-28页
    3.3 文化景观在滨河区的研究第28-30页
        3.3.1 文化景观下的滨河空间环境范畴第28页
        3.3.2 文化景观与滨河区的关联性第28-30页
    3.4 文化景观与公共艺术的研究第30-33页
        3.4.1 公共艺术的特性第30-31页
        3.4.2 公共艺术的功能第31页
        3.4.3 公共艺术表现文化的类型第31-33页
        3.4.4 公共艺术与文化景观的关系第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4. 城市滨河区文化景观现状调研第34-48页
    4.1 调研对象选址原因第34-35页
    4.2 调研城市滨河区景观的现状第35-41页
        4.2.1 重庆南滨公园文化景观现状调研第35-37页
            4.2.1.1 项目概况第35-36页
            4.2.1.2 规划设计第36-37页
            4.2.1.3 借鉴可取第37页
        4.2.2 武汉江滩公园文化景观现状调研第37-41页
            4.2.2.1 项目概况第37页
            4.2.2.2 规划设计第37-40页
            4.2.2.3 借鉴可取第40-41页
    4.3 调研城市滨河区现存的问题总结第41-46页
        4.3.1 主题文化表达不清第41-43页
        4.3.2 公园维护欠缺第43-44页
        4.3.3 空间使用率不高第44页
        4.3.4 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第44-45页
        4.3.5 缺失个性、欠缺创新第45-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5. 文化景观在滨河区艺术性表达的要求与原则探析第48-56页
    5.1 文化景观的设计要求第48-49页
        5.1.1 对文化遗迹的修建和保护第48页
        5.1.2 符号式援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第48页
        5.1.3 造型的隐喻第48页
        5.1.4 吸收传统的空间处理手法第48-49页
    5.2 文化景观在滨河区的设计原则第49-50页
        5.2.1 延续和挖掘深层的地域文化涵义的原则第49页
        5.2.2 保护自然文化景观与开发平衡的原则第49页
        5.2.3 突出文化景观在滨河区的开放性原则第49-50页
        5.2.4 在文化景观建设中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的原则第50页
    5.3 文化景观在滨河区的设计方法第50-53页
        5.3.1 功能设计法第50-51页
        5.3.2 生态设计法第51-52页
        5.3.3 综合设计法第52-53页
    5.4 公共艺术表达文化景观的常用表现手法第53页
        5.4.1 保护与再现第53页
        5.4.2 提炼与抽象第53页
        5.4.3 对比与融合第53页
        5.4.4 隐喻与象征第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6页
6. 实践案例——宜宾三江口文化景观设计方案第56-88页
    6.1 场地现状综合分析第56-57页
        6.1.1 区位分析第56-57页
        6.1.2 区位山水格局分析第57页
    6.2 地域文化概况第57-59页
        6.2.1 地域文化种类第57-59页
        6.2.2 周边文旅资源分析第59页
    6.3 宜宾公共艺术现状分析第59-60页
    6.4 场地现状分析第60-62页
        6.4.1 场地现状SWOT分析第60-61页
        6.4.2 现状场地地形分析第61-62页
    6.5 设计目标第62-63页
    6.6 设计构思第63-64页
    6.7 设计立意第64-67页
        6.7.1 河流文化主题设计第64-65页
        6.7.2 景观区域设计第65页
        6.7.3 绿色植物分布设计第65-67页
    6.8 提取河流文化元素第67-71页
        6.8.1 河流文化元素提取思路第67-69页
        6.8.2 河流文化元素应用于空间环境第69页
        6.8.3 河流文化元素应用于铺装设计第69-70页
        6.8.4 河流文化元素应用于设施景观第70-71页
    6.9 整体设计第71-87页
        6.9.1 景观结构规划说明第71-72页
        6.9.2 功能布局总平面图第72-73页
        6.9.3 公共艺术景观布局总图第73页
        6.9.4 各项设计分析图第73-76页
        6.9.5 各分区设计详图第76-82页
        6.9.6 主要景观节点雕塑设计图第82-85页
        6.9.7 景观小品设计图第85-87页
    6.10 本章小结第87-8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7.1 结论第88-89页
    7.2 研究展望第89-90页
致谢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附录第96-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滨水休憩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以衡水市怡水公园设计为例
下一篇: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公交APP交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