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6-34页 |
1 两栖类保护生物学 | 第16-27页 |
·两栖类种群衰退分析 | 第16-18页 |
·两栖类保护遗传学 | 第18-27页 |
·保护遗传学的另一方向 | 第19-20页 |
·分子支系地理学在保护遗传学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两栖类种群遗传多态性检测 | 第21-26页 |
·从保护遗传学到保护基因组学 | 第26-27页 |
2 黑斑侧褶蛙研究概况 | 第27-32页 |
·黑斑侧褶蛙简介 | 第28-29页 |
·中国两栖类保护概况兼论黑斑侧褶蛙保护生物学 | 第29-30页 |
·黑斑侧褶蛙分子支系地理学 | 第30-32页 |
3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34-73页 |
4 黑斑侧褶蛙徽卫星多态性位点筛选 | 第34-44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样品 | 第34页 |
·试剂 | 第34-35页 |
·主要设备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41页 |
·DNA提取 | 第35-36页 |
·微卫星座位分离 | 第36-41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1-44页 |
5 黑斑侧褶蛙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44-73页 |
·材料 | 第44-46页 |
·采样 | 第44-46页 |
·试剂 | 第46页 |
·主要设备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51页 |
·DNA提取 | 第46页 |
·线粒体控制区多态性检测 | 第46-47页 |
·微卫星检测 | 第47-48页 |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48-51页 |
·结果 | 第51-67页 |
·线粒体支系的分布 | 第51-53页 |
·基于线粒体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53-57页 |
·线粒体的遗传多态性与分布 | 第57-59页 |
·基于线粒体的种群遗传分化 | 第59-60页 |
·基于线粒体的种群历史分析 | 第60-62页 |
·微卫星的遗传多态性与分布 | 第62-66页 |
·基于微卫星的瓶颈效应检测 | 第66-67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67-73页 |
·两个支系的存在 | 第67-70页 |
·黑斑侧褶蛙种群历史 | 第70-71页 |
·黑斑侧褶蛙遗传多样性与种群衰退 | 第71-72页 |
·黑斑侧褶蛙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第72-73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73-77页 |
6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第73-77页 |
·主要结论 | 第73-75页 |
·创新点 | 第75页 |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101页 |
附录一 | 第101-111页 |
表一 各个种群的线粒体分布情况 | 第101-103页 |
表二 基于线粒体遗传多态性种群分化系数F_(ST)(中原支系) | 第103-104页 |
表三 基于线粒体遗传多态性种群分化系数F_(ST)(东北支系) | 第104-105页 |
表四 微卫星各座位的遗传多态性检测 | 第105-110页 |
表五 基于微卫星种群遗传分化F_(ST) | 第110-111页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