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37页 |
1.1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综述 | 第13-23页 |
1.1.1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1.2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应用 | 第13-14页 |
1.1.3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暴露来源 | 第14-17页 |
1.1.4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人体暴露水平 | 第17-18页 |
1.1.5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 第18-20页 |
1.1.6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毒性效应 | 第20-23页 |
1.1.7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 第23页 |
1.2 过敏性哮喘 | 第23-31页 |
1.2.1 过敏性哮喘相关的病理机制 | 第23-26页 |
1.2.2 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1.2.3 核因子在小鼠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 第27-29页 |
1.2.4 活性氧自由基在小鼠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1.2.5 氧化应激反应、核因子κB和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之间的关联 | 第31页 |
1.3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在过敏性炎症反应中的佐剂作用 | 第31-35页 |
1.4 氧化应激反应与DEHP毒性的关系 | 第35页 |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5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44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2.1.2 主要实验耗材 | 第37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2.1.4 主要溶液 | 第38-41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41-4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2.2.1 小鼠哮喘模型构建方法 | 第44-45页 |
2.2.2 小鼠肺功能检测 | 第45-47页 |
2.2.3 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计数和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 第47页 |
2.2.4 血清中总IgE、OVA特异性IgE和OVA特异性IgG1含量的检测 | 第47页 |
2.2.5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与胸腺机制淋巴生成素含量的检测 | 第47-48页 |
2.2.6 肺组织切片制备 | 第48页 |
2.2.7 肺组织中NF-κB p65亚基免疫荧光切片制备 | 第48-49页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71页 |
3.1 小鼠体重的变化 | 第50页 |
3.2 肺功能检测结果 | 第50-55页 |
3.2.1 吸气阻力(inspiratory resistance,Ri)的变化 | 第51-52页 |
3.2.2 呼气阻力(expiratory resistance,Re)的变化 | 第52-53页 |
3.2.3 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Cldyn)的变化 | 第53-55页 |
3.3 血清中总IgE、OVA特异性IgE和OVA特异性IgG1水平的变化 | 第55-56页 |
3.4 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 第56-57页 |
3.5 肺组织匀浆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3.6 肺组织病理切片的变化 | 第58-62页 |
3.6.1 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的变化 | 第58-59页 |
3.6.2 肺组织过碘酸雪夫染色切片 | 第59-61页 |
3.6.3 肺组织马松三色染色切片 | 第61-62页 |
3.7 肺组织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含量的变化 | 第62-63页 |
3.8 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63-64页 |
3.9 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活化水平的变化 | 第64-66页 |
3.10 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变化 | 第66页 |
3.11 肺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 | 第66-71页 |
3.11.1 肺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 第66-67页 |
3.11.2 肺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 | 第67-68页 |
3.11.3 肺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68-69页 |
3.11.4 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变化 | 第69-71页 |
4. 讨论 | 第71-87页 |
4.1 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相关生物学指标的选取 | 第71-72页 |
4.2 邻苯二甲酸酯在过敏反应中作用的研究 | 第72-78页 |
4.2.1 邻苯二甲酸酯在过敏性炎症反应中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73-74页 |
4.2.2 邻苯二甲酸酯在过敏性炎症反应中作用的实验室研究 | 第74-77页 |
4.2.3 邻苯二甲酸酯暴露方式对其作用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佐剂作用的分子机理 | 第78-84页 |
4.3.1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佐剂作用 | 第78页 |
4.3.2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佐剂作用的相关研究 | 第78-80页 |
4.3.3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佐剂作用相关的分子机制 | 第80-84页 |
4.4 关于邻苯二甲酸酯毒性研究的思考 | 第84-8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页 |
5.2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6页 |
附录 主要英文缩写词 | 第106-1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