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 第2章 波束形成理论 | 第16-28页 |
| 2.1 引言 | 第16页 |
| 2.2 阵列天线的数学模型 | 第16-18页 |
| 2.3 波束形成算法 | 第18-22页 |
| 2.3.1 波束形成器模型 | 第18-19页 |
| 2.3.2 最大信干噪比准则 | 第19-22页 |
| 2.4 波束形成性能指标 | 第22-24页 |
| 2.4.1 阵增益 | 第22-23页 |
| 2.4.2 稳健性 | 第23-24页 |
| 2.5 凸优化方法 | 第24-27页 |
| 2.5.1 凸集 | 第24-26页 |
| 2.5.2 凸函数 | 第26页 |
| 2.5.3 凸优化方法 | 第26-27页 |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凹槽噪声法降低旁瓣的研究 | 第28-42页 |
| 3.1 凹槽噪声法简述 | 第28页 |
| 3.2 固定主旁瓣电平差的波束形成 | 第28-34页 |
| 3.2.1 算法描述 | 第28-30页 |
| 3.2.2 算法改进 | 第30-32页 |
| 3.2.3 仿真分析 | 第32-34页 |
| 3.3 固定主瓣宽度下的最低旁瓣波束形成 | 第34-38页 |
| 3.3.1 算法描述 | 第34-35页 |
| 3.3.2 仿真分析 | 第35页 |
| 3.3.3 固定主瓣宽度下的最低旁瓣波束形成 | 第35-38页 |
| 3.4 主旁瓣同时控制问题 | 第38-41页 |
| 3.4.1 平顶主瓣算法描述 | 第38-39页 |
| 3.4.2 仿真分析 | 第39-41页 |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凸优化算法降低旁瓣的研究 | 第42-61页 |
| 4.1 稀疏约束的低旁瓣波束形成 | 第42-45页 |
| 4.1.1 标准的MVDR波束形成 | 第42-43页 |
| 4.1.2 稀疏约束波束形成 | 第43-44页 |
| 4.1.3 混合范数约束波束形成 | 第44-45页 |
| 4.2 固定主旁瓣电平差的高增益波束形成 | 第45-47页 |
| 4.2.1 算法描述 | 第46页 |
| 4.2.2 仿真分析 | 第46-47页 |
| 4.3 固定主瓣宽度下的最低旁瓣波束形成 | 第47-51页 |
| 4.3.1 算法描述 | 第47-48页 |
| 4.3.2 仿真分析 | 第48-49页 |
| 4.3.3 与凹槽噪声法对比 | 第49-51页 |
| 4.4 一种混合算法的波束形成 | 第51-54页 |
| 4.4.1 凹槽噪声与凸优化算法结合 | 第51-52页 |
| 4.4.2 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 4.5 凸优化算法的稳健性研究 | 第54-59页 |
| 4.5.1 几种经典的稳健的凸优化波束形成算法分析 | 第54-58页 |
| 4.5.2 稳健的最低旁瓣波束形成算法 | 第58页 |
| 4.5.3 仿真分析 | 第58-59页 |
| 4.6 小结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