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第二章 人大代表专职化的必要性 | 第11-22页 |
一、人大代表专职化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 西方议会议员专职化的涵义 | 第11-14页 |
(二) 中国人大代表专职化的概念 | 第14页 |
二、人大代表兼职化的缺陷 | 第14-16页 |
(一)代表意识不够强 | 第14-15页 |
(二) 代表素质不整齐 | 第15页 |
(三) 代表监督不到位 | 第15-16页 |
(四) 代表作用难发挥 | 第16页 |
三、人大代表专职化的现实条件 | 第16-18页 |
(一) 政治生活的新内容要求人大代表专职化 | 第16-17页 |
(二) 社会分工与专业化要求人大代表专职化 | 第17页 |
(三) 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要求人大代表专职化 | 第17页 |
(四) 政治权力监督体系的建立要求人大代表专职化 | 第17-18页 |
四、人大代表专职化的重要意义 | 第18-22页 |
(一) 有利于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 第18-19页 |
(二) 有利于强化代表的意识和自身属性 | 第19-20页 |
(三) 有利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 第20页 |
(四)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人大代表专职化的障碍困难 | 第22-25页 |
一、思想观念方面 | 第22-23页 |
(一) 党的观念要转变 | 第22页 |
(二) 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观念要转变 | 第22页 |
(三) "一府两院"及社会各界的观念要转变 | 第22-23页 |
二、经济保障方面 | 第23-24页 |
(一) 改革的过程需要大量成本 | 第23页 |
(二) 代表的工资、福利、办公等配套支出数额巨大 | 第23-24页 |
三、关系协调方面 | 第24-25页 |
(一) 人大工作与党的领导要统一 | 第24页 |
(二) 人大监督与"一府两院"的关系要协调 | 第24-25页 |
第四章 人大代表专职化的实现途径 | 第25-34页 |
一、专职代表的产生 | 第25-26页 |
(一) 科学确定人数 | 第25页 |
(二) 逐步推进直接选举制度 | 第25页 |
(三) 完善差额竞选制度 | 第25-26页 |
二、分层次推进 | 第26-27页 |
(一) 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实行专职化 | 第26-27页 |
(二) 从全国人大代表实行专职化 | 第27页 |
(三) 逐步扩大到省、市级人大代表专职化 | 第27页 |
三、分步骤实施 | 第27-31页 |
(一) 转变观念,为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提供思想准备 | 第27-28页 |
(二) 修改法规,为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提供法律依据 | 第28-29页 |
(三) 构建制度,为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提供制度保障 | 第29-31页 |
四、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代表素质 | 第31-34页 |
(一) 社会活动能力 | 第31页 |
(二) 调查研究能力 | 第31-32页 |
(三) 大事图谋能力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