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发光材料的概述 | 第12页 |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简介 | 第12-13页 |
1.3 长余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4 长余辉发光机理 | 第14-17页 |
1.4.1 空穴转移模型 | 第14-15页 |
1.4.2 位移坐标模型 | 第15-16页 |
1.4.3 电子传输模型 | 第16页 |
1.4.4 隧穿效应模型 | 第16-17页 |
1.5 长余辉材料的发展历史 | 第17-20页 |
1.5.1 硫化物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7-18页 |
1.5.2 铝酸盐体系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8-19页 |
1.5.3 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9-20页 |
1.5.4 磷酸盐长余辉材料 | 第20页 |
1.6 选题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操作部分 | 第22-26页 |
2.1 实验所用试剂以及仪器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2-23页 |
2.2 样品的表征 | 第23-24页 |
2.2.1 XRD表征分析图谱 | 第23页 |
2.2.2 样品衰减性能 | 第23-24页 |
2.2.3 TL光谱性能分析 | 第24页 |
2.3 样品的制备 | 第24-26页 |
2.3.1 ZrP_2O_7: Mn~(2+), M (M=Sr, Dy)材料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2 ZrP_2O_7: Mn~(2+), M (M=K, Pr)材料的制备 | 第25页 |
2.3.3 ZrP_2O_7: Mn~(2+), M (M=Na, Sm)材料的制备 | 第25-26页 |
第3章 蓝绿色长余辉材料ZrP_2O_7: Mn~(2+), M(M=Sr, Dy) | 第26-35页 |
3.1 样品的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3.2 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3.3 余辉性能分析 | 第28-29页 |
3.4 热释光谱分析 | 第29-32页 |
3.5 余辉机理 | 第32-34页 |
3.6 结论 | 第34-35页 |
第4章 蓝绿色长余辉材料ZrP_2O_7: Mn~(2+), M(M=K、Pr) | 第35-45页 |
4.1 样品的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4.2 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4.3 余辉性能分析 | 第37-39页 |
4.4 热释光谱分析 | 第39-42页 |
4.5 蓝绿色长余辉材料ZrP_2O_7: Mn~(2+), M(M=K, Pr)发光机理研究 | 第42-44页 |
4.6 结论 | 第44-45页 |
第5章 蓝绿色长余辉材料ZrP_2O_7: Mn~(2+), M(M = Na、Sm) | 第45-54页 |
5.1 样品的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5.2 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5.3 余辉性能分析 | 第47-48页 |
5.4 热释光谱分析 | 第48-51页 |
5.5 蓝绿色长余辉材料ZrP_2O_7: Mn~(2+), M(M = Na、Sm)的余辉机理 | 第51-52页 |
5.6 结论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