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多族群共同影响下的空间博弈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第15页
        1.2.1 从时间维度梳理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第15页
        1.2.2 研究以族群为主体的城市空间演变动力机制第15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5-17页
        1.3.1 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要素影响下的城市演变第15-16页
        1.3.2 城市多元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第16页
        1.3.3 新时代、新战略下城市的发展转变第16-17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4.1 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4.2 空间营造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3 哈尔滨城市空间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 研究对象、范围、内容第22-23页
        1.5.1 研究对象第22页
        1.5.2 研究范围第22页
        1.5.3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3-26页
        1.6.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6.2 研究框架第24页
        1.6.3 技术路线第24-26页
    1.7 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第26-28页
        1.7.1 研究难点: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与族群文化的多样性第26页
        1.7.2 研究创新点:从区域角度解读哈尔滨的城市空间营造第26-28页
第2章 古代哈尔滨地区的城市演化第28-45页
    2.1 古代哈尔滨地区的城市演化历史第28-37页
        2.1.1 肃慎时期第28-32页
        2.1.2 挹娄时期第32-33页
        2.1.3 女真时期至满族时期第33-37页
    2.2 古代哈尔滨地区城市演化特征分析第37-40页
        2.2.1 肃慎时期:依水择高地而建的半地穴式建筑第37-38页
        2.2.2 满族时期:汉、辽文化共同影响下的金上京会宁府第38-40页
    2.3 古代哈尔滨地区城市演化尺度分析第40-43页
        2.3.1 肃慎时期:居民聚落点第40-41页
        2.3.2 挹娄时期:古代城市的建立第41页
        2.3.3 满族时期金城市空间尺度分析第41-43页
    2.4 古代哈尔滨地区城市演化动力机制研究第43-45页
        2.4.1 自然条件的制约第43-44页
        2.4.2 儒家思想和等级制度第44-45页
第3章 1898~1919年,近代哈尔滨城市的出现第45-71页
    3.1 1898~191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历史第45-53页
        3.1.1 中东铁路的修建第45-47页
        3.1.2 侵占铁路附属土地第47-48页
        3.1.3 建立犹太人社区第48-50页
        3.1.4 日俄战争与哈尔滨开埠通商第50-52页
        3.1.5 俄国文化的入侵第52-53页
    3.2 1898~191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特征第53-60页
        3.2.1 铁路影响下的城市格局第53-54页
        3.2.2 西方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城市格局第54-57页
        3.2.3 以新艺术运动建筑形式为主的现代建筑兴起第57-60页
    3.3 1898~191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尺度研究第60-68页
        3.3.1 组团式、多中心的城市格局第60-61页
        3.3.2 明确的城市分区第61-63页
        3.3.3 近乎于欧洲街道的尺度第63-66页
        3.3.4 俄国的宗教建筑第66-68页
    3.4 1898~191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动力机制第68-71页
        3.4.1 水道与桥梁的限定第68页
        3.4.2 俄国的殖民入侵第68-71页
第4章 1919~1949年,哈尔滨城市的现代转型第71-90页
    4.1 1919~194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历史第71-75页
        4.1.1 中国政府收回哈尔滨市政权第71-72页
        4.1.2 伪满政府控制下的哈尔滨第72-74页
        4.1.3 大规模多元性的西方宗教活动第74-75页
    4.2 1919~194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特征第75-80页
        4.2.1 殖民侵略意图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75-78页
        4.2.2 先进城市规划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78-80页
        4.2.3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多元宗教建筑第80页
        4.2.4 民族资本影响下的商业建筑群第80页
    4.3 1919~194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尺度研究第80-88页
        4.3.1 从一城多市到沿交通轴向外生长第80-81页
        4.3.2 新的城市功能分区第81-83页
        4.3.3 联通各区的交通系统第83-84页
        4.3.4 多元建筑形式共存第84-88页
    4.4 1919~194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动力机制第88-90页
        4.4.1 日本侵略与城市建设第88-90页
第5章 1949~1979年,哈尔滨城市的现代转型第90-99页
    5.1 1949~197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历史第90-92页
        5.1.1 1949~1959年:向工业城市的转变第90-91页
        5.1.2 1959~1979年: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哈尔滨的设计、建造第91-92页
    5.2 1949~197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特征第92-94页
        5.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第92-94页
    5.3 1949~197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尺度研究第94-98页
        5.3.1 工业区呈指状向城市外围扩展第94-95页
        5.3.2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选择第95页
        5.3.3 城市轴线与干道修整第95-96页
        5.3.4 纪念建筑第96-98页
    5.4 1949~197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动力机制第98-99页
        5.4.1 振兴国民经济与"文化大革命"第98-99页
第6章 1979年至2009年,哈尔滨城市的当代转型第99-115页
    6.1 1979~200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历史第99-102页
        6.1.1 1979~1989年:改革开放给哈尔滨带来的发展第99-100页
        6.1.2 1989~1999年:工业城市向现代化中心的转变第100-101页
        6.1.3 1999~2009年:现代化中心城市向东北北部中心城市的转变第101-102页
    6.2 1979~200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特征第102-106页
        6.2.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哈尔滨城市功空间营造第102-106页
    6.3 1979~200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尺度研究第106-113页
        6.3.1 从单边发展到双岸布局第106-107页
        6.3.2 城市组团的调整与完善第107-109页
        6.3.3 环形放射路网第109-110页
        6.3.4 现代标志性建筑第110-113页
    6.4 1979~200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动力机制第113-115页
        6.4.1 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第113页
        6.4.2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第113页
        6.4.3 城市文化的保留与延续第113-115页
第7章 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城市空间特质及现状问题第115-129页
    7.1 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第115-117页
        7.1.1 哈尔滨的自然地理条件第115页
        7.1.2 各族群文化之间的空间博弈第115-117页
        7.1.3 哈尔滨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第117页
    7.2 哈尔滨城市空间尺度及基本特征第117-126页
        7.2.1 指状生长的城市格局第117-119页
        7.2.2 多文化拼贴的街巷肌理第119-122页
        7.2.3 城市轴线第122-123页
        7.2.4 多族群遗留的城市标志第123-126页
    7.3 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的现状问题第126-129页
        7.3.1 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状况堪忧第126-127页
        7.3.2 江南江北发展不平衡第127-129页
第8章 新阶段:2009~2039年,哈尔滨城市的发展转变第129-142页
    8.1 2009~203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发展转变的动力机制第129-130页
        8.1.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129页
        8.1.2 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第129-130页
    8.2 2009~203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活动展望第130-131页
        8.2.1 2009~2029年:哈尔滨新区的设计和建造第130-131页
        8.2.2 2029~2039:双城联动对外发展第131页
    8.3 2009~203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特征展望第131-135页
        8.3.1 2009~203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营造的主要特征第131页
        8.3.2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第131-133页
        8.3.3 哈尔滨新区总体规划(2016-2030)第133-135页
    8.4 2009~2039年哈尔滨城市空间尺度展望第135-142页
        8.4.1 一江两城多中心的区域中心城市第135-136页
        8.4.2 城市的功能片区第136-137页
        8.4.3 过江通道建设与公共交通第137-139页
        8.4.4 城市地标与滨水休闲空间第139-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0页
    1. 期刊杂志第142-144页
    2. 学术专著第144-146页
    3. 学位论文第146-147页
    4. 报纸文章第147页
    5. 电子文献第147-148页
    6. 政府报告第148-150页
附录1: 1949年后历版城市总体规划比较第150-151页
附录2: 图表索引第151-155页
    2-1 表格索引第151页
    2-2 图片索引第151-155页
致谢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研究--以“石榴居”为例
下一篇:文脉视角下的武汉大学校园空间与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