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铁硫簇化学 | 第9-14页 |
1.1.1 天然铁硫簇化合物 | 第9-11页 |
1.1.2 人工合成的铁硫簇化合物 | 第11-13页 |
1.1.3 铁硫簇类化合物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硫配体对铁硫簇化合物的影响 | 第14-17页 |
1.2.1 单齿硫配体的铁硫簇化合物 | 第15-16页 |
1.2.2 双齿硫配体的铁硫簇化合物 | 第16-17页 |
1.3 1,8-萘酰亚胺类配体 | 第17-23页 |
1.3.1 1,8-萘酰亚胺类化合物在荧光材料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1.3.2 1,8-萘酰亚胺类化合物在金属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究 | 第20-22页 |
1.3.3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3-41页 |
2.1 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 第23-27页 |
2.1.1 1,8-萘酰亚胺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23页 |
2.1.2 [Fe(CO)_2Cp~+]_2的合成 | 第23-25页 |
2.1.3 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27页 |
2.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27-39页 |
2.2.1 目标化合物结构的~1H NMR表征 | 第27-29页 |
2.2.2 目标化合物结构的IR表征 | 第29-31页 |
2.2.3 目标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分析 | 第31-39页 |
2.3 配合物3a和3b的电化学测试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41-52页 |
3.1 实验仪器、药品及溶剂预处理 | 第41-43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42-43页 |
3.1.3 溶剂预处理 | 第43页 |
3.2 N-正丁基取代的1,8-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 第43-45页 |
3.2.1 N-正丁基-4,5二硫-1,8-萘酰亚胺(1)的合成 | 第43-45页 |
3.3 配体[Fe(CO)_2Cp~+]_2(2)的合成 | 第45-47页 |
3.3.1 配体[Fe(CO)_2Cp~*]_2(2a)的合成 | 第45-46页 |
3.3.2 配体[Fe(CO)_2Cp']_2(2b)的合成 | 第46页 |
3.3.3 配体[Fe(CO)_2Cp]_2(2c)的合成 | 第46-47页 |
3.4 含1,8-萘酰亚胺结构的双核铁硫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7-51页 |
3.4.1 [Cp~*Fe(μ2-4,5-S_2-R)(μ-CO)FeCp~*](3a)、(3b)的合成 | 第47-48页 |
3.4.2 [Cp~*Fe(μ2-4,5-S_2-R)(μ-CO)FeCp~*](4)的合成 | 第48-49页 |
3.4.3 3a[BF_4]的合成 | 第49页 |
3.4.4 [Cp~*Fe(μ2-4,5-S_2-R)(μ-NO)FeCp~*][BF_4](5)的合成 | 第49-50页 |
3.4.5 [Cp~*Fe(CO)_2(μ2-4,5-S_2-R)(CO)FeCp~*](6)的合成 | 第50-51页 |
3.5 配合物3a和3b的电化学测试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A 相关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第58-62页 |
附录B 相关化合物的质谱图 | 第62-63页 |
附录C 相关化合物的IR谱图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