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4.1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 | 第11-13页 |
| 1.4.2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 | 第13-14页 |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 1.6 技术方法 | 第15-16页 |
| 1.7 创新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2.1.1 农业区位理论 | 第17页 |
| 2.1.2 经济增长极理论 | 第17-18页 |
| 2.1.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18页 |
| 2.1.4 现代企业制度论 | 第18页 |
| 2.2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 | 第18-19页 |
| 2.3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 | 第20-31页 |
| 3.1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分布 | 第20-22页 |
| 3.2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类型 | 第22-23页 |
| 3.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 | 第23-31页 |
| 3.3.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 第23-25页 |
| 3.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转化水平加速 | 第25-28页 |
| 3.3.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化经营 | 第28-30页 |
| 3.3.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作用强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 4.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约大 | 第31-32页 |
| 4.2 投融资规模及渠道有待提高 | 第32-35页 |
| 4.3 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率低 | 第35页 |
| 4.4 农业人才资源有待开发 | 第35页 |
| 4.5 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不高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现状评析 | 第37-44页 |
| 5.1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内涵 | 第37页 |
| 5.2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本特征 | 第37-38页 |
| 5.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概述 | 第38页 |
| 5.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分析 | 第38-44页 |
| 5.4.1 政策机制 | 第38-39页 |
| 5.4.2 土地流转机制 | 第39-40页 |
| 5.4.3 投融资机制 | 第40-41页 |
| 5.4.4 科技支撑机制 | 第41-42页 |
| 5.4.5 人才开发机制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构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对策 | 第44-47页 |
| 6.1 采取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 | 第44页 |
| 6.2 实施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 第44-45页 |
| 6.3 健全技术选择和扩散机制 | 第45页 |
| 6.4 建立有效的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 6.5 实施高效的现代经营管理机制 | 第46页 |
| 6.6 采取先进的市场开拓机制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7-52页 |
| 7.1 结论 | 第47-48页 |
| 7.2 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 7.2.1 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宏观管理 | 第48页 |
| 7.2.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第48页 |
| 7.2.3 科学管理示范区组织制度 | 第48-49页 |
| 7.2.4 加强运营机制建设 | 第49页 |
| 7.2.5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信息化 | 第49-50页 |
| 7.2.6 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展望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