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 | 第9-11页 |
1.2 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 | 第11-12页 |
1.3 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主缆系统的计算 | 第15-34页 |
2.1 引言 | 第15-16页 |
2.2 悬索桥主缆计算的方法 | 第16-19页 |
2.2.1 基本假定 | 第16页 |
2.2.2 主缆线形计算的抛物线方法 | 第16-18页 |
2.2.3 主缆线形计算的悬链线方法 | 第18-19页 |
2.3 成桥线形的计算方法 | 第19-25页 |
2.3.1 分段悬链线法 | 第19-21页 |
2.3.2 分段抛物线法 | 第21页 |
2.3.3 分段直线法 | 第21-22页 |
2.3.4 几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 第22-24页 |
2.3.5 主缆成桥线形计算的质量守恒定律 | 第24-25页 |
2.4 空缆线形的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2.4.1 主缆无应力长度不变原理 | 第25页 |
2.4.2 空缆线形计算 | 第25-27页 |
2.5 索夹位置的计算 | 第27页 |
2.6 吊杆下料长度的计算 | 第27-28页 |
2.7 索鞍切点修正计算 | 第28-33页 |
2.7.1 成桥状态索鞍切点计算 | 第28-30页 |
2.7.2 空缆状态索鞍切点计算 | 第30-32页 |
2.7.3 空缆状态主缆长度修正计算 | 第32-3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主缆空缆状态的架设与控制 | 第34-4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空缆状态索鞍预偏量的计算 | 第34-36页 |
3.2.1 索鞍预偏的原则和要求 | 第34-35页 |
3.2.2 索鞍预偏量的设置 | 第35-36页 |
3.3 空缆状态散索套支撑架设置 | 第36-38页 |
3.4 索股架设控制 | 第38-41页 |
3.4.1 索股架设要求 | 第38-39页 |
3.4.2 无应力长度对主缆垂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3 主缆跨径对主缆垂度的影响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张拉过程中的控制 | 第42-49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张拉过程的控制内容 | 第42-44页 |
4.2.1 施工控制的目标 | 第42-43页 |
4.2.2 施工过程的控制内容 | 第43-44页 |
4.3 张拉过程中的力学特性 | 第44-45页 |
4.4 体系转换方案的目标 | 第45-46页 |
4.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 第46-48页 |
4.5.1 工程背景简介 | 第46-47页 |
4.5.2 主体结构的模拟 | 第47页 |
4.5.3 张拉过程的模拟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吊杆张拉方案的提出和优化 | 第49-65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吊杆张拉方案优化原则 | 第49-50页 |
5.3 张拉方案比较 | 第50-60页 |
5.3.1 实桥算例 | 第50-51页 |
5.3.2 顺序张拉方案 | 第51-53页 |
5.3.3 倒序张拉方案 | 第53-54页 |
5.3.4 间隔张拉方案 | 第54-56页 |
5.3.5 分级张拉方案 | 第56-59页 |
5.3.6 不同张拉方案比较 | 第59-60页 |
5.4 吊杆张拉方案优化 | 第60-64页 |
5.4.1 牵引张拉方法 | 第60-62页 |
5.4.2 部分吊杆重复张拉的方法 | 第62-64页 |
5.5 吊杆张拉过程的控制方法 | 第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