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图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6页 |
1.1 核桃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1.1 核桃仁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1.2 核桃青皮的研究概况 | 第17页 |
1.1.3 核桃仁种皮研究概况 | 第17页 |
1.1.4 核桃壳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 第18-19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21-22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核桃壳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6-36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3.1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第27页 |
2.3.2 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27页 |
2.3.3 核桃壳总黄酮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4 单因素实验 | 第28页 |
2.3.5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4.1 芦丁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 第29页 |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4.3 响应面实验结果 | 第31-35页 |
2.5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初步分离纯化核桃壳总黄酮 | 第36-46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材料和仪器 | 第36-3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3.1 核桃壳总黄酮粗提取制备 | 第38页 |
3.3.2 有机溶剂萃取 | 第38页 |
3.3.3 核桃壳总黄酮供试液制备 | 第38页 |
3.3.4 大孔树脂预处理 | 第38页 |
3.3.5 静态吸附实验 | 第38-39页 |
3.3.6 动态吸附实验 | 第39-40页 |
3.3.7 核桃壳黄酮回收率和纯度的测定 | 第4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3.4.1 核桃壳总黄酮含量以及供试液中黄酮浓度 | 第40-41页 |
3.4.2 不同大孔树脂的吸附率和解吸率 | 第41页 |
3.4.3 NKA-9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41-42页 |
3.4.4 上样液pH值的影响 | 第42页 |
3.4.5 NKA-9树脂对核桃壳黄酮的动态吸附实验 | 第42-44页 |
3.4.6 核桃壳总黄酮回收率和纯度 | 第44-45页 |
3.5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正丁醇相核桃壳总黄酮活性成分的鉴定 | 第46-52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材料和仪器 | 第46-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3.1 核桃壳粗提物装柱及粗分 | 第47页 |
4.3.2 薄层层析 | 第47-48页 |
4.3.3 合并回收溶剂 | 第48页 |
4.3.4 细分 | 第48页 |
4.3.5 结构鉴定 | 第48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4.1 硅胶柱粗分结果 | 第48页 |
4.4.2 硅胶柱细分结果 | 第48-49页 |
4.4.3 化合物结构的鉴定结果 | 第49-50页 |
4.5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5-羟基4'-甲氧基-7-甲基黄酮降脂活性的测定 | 第52-72页 |
5.1 前言 | 第52页 |
5.2 材料和仪器 | 第52-5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5.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3-54页 |
5.3.2 细胞培养 | 第54-55页 |
5.3.3 构建脂肪细胞模型 | 第55页 |
5.3.4 3T3-L1细胞裂解液研发 | 第55-56页 |
5.3.5 核桃壳有机溶剂萃取相、大孔树脂初步分离部分的降脂活性 | 第56-57页 |
5.3.6 核桃壳5-羟基-4'-甲氧基-7-甲基黄酮的降脂活性 | 第57-58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9页 |
5.4.1 3T3-L1脂肪细胞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5.4.2 3T3-L1细胞裂解液 | 第59-62页 |
5.4.3 核桃壳有机溶剂萃取相、大孔树脂初步分离部分的降脂活性 | 第62-66页 |
5.4.4 核桃壳5-羟基-4'-甲氧基-7-甲基黄酮降脂活性 | 第66-69页 |
5.5 讨论 | 第69-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