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高加速度直线电机的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直线感应电机 | 第8-11页 |
1.2.2 直线同步电机 | 第11-13页 |
1.2.3 直线电机的对比分析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1.3.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环形绕组结构直线永磁同步电机的解析分析 | 第16-30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环形绕组结构直线永磁同步电机的磁路结构 | 第16-17页 |
2.3 环形绕组结构直线永磁同步电机的磁场分析模型 | 第17-18页 |
2.4 永磁体单独作用的磁场分析 | 第18-21页 |
2.4.1 永磁体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页 |
2.4.2 永磁体单独作用的求解区域泊松方程解析 | 第19-21页 |
2.5 电枢单独作用的磁场分析 | 第21-26页 |
2.5.1 电枢电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2.5.2 电流单独作用的求解区域泊松方程解析 | 第24-26页 |
2.6 齿槽效应对电机磁场分布的影响 | 第26-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环形绕组结构直线永磁同步电机的参数分析 | 第30-43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电机电阻的分析 | 第30-32页 |
3.3 电机绕组因数的分析 | 第32-33页 |
3.4 电机电抗的分析 | 第33-39页 |
3.4.1 每相绕组主电抗的分析 | 第33-34页 |
3.4.2 每相绕组漏电抗的分析 | 第34-39页 |
3.5 电机感应电动势的分析 | 第39-41页 |
3.5.1 空载反电动势的分析 | 第39-40页 |
3.5.2 电枢反应电动势的分析 | 第40-41页 |
3.6 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环形绕组结构直线永磁同步电机的优化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电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3 电机磁极结构的优化 | 第44-47页 |
4.4 电机结构参数的优化 | 第47-50页 |
4.4.1 电机极弧系数的优化 | 第48-49页 |
4.4.2 电机槽形的优化 | 第49-50页 |
4.5 斜极结构对电机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 样机的实验测试 | 第51-54页 |
4.6.1 电机定位力的测量 | 第52-53页 |
4.6.2 电机静态推力的测量 | 第53页 |
4.6.3 电机空载反电动势的测量 | 第53-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两种环形绕组直线永磁同步电机的对比分析 | 第55-64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5.3 两种电机推力特性的对比分析 | 第57-61页 |
5.3.1 电流密度对两种电机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2 动子偏心对两种电机模型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5.4 两种电机模型法向力的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5.4.1 电流密度对两种电机模型法向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2 动子偏心对两种电机模型法向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