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核果类论文--杏论文

山杏苦杏仁苷含量差异及苦杏仁油安全性评价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2页
        1.2.1 山杏果核形态及物理特征第12-13页
        1.2.2 苦杏仁开发利用价值第13-14页
        1.2.3 苦杏仁苷的性质第14-16页
        1.2.4 苦杏仁苷的药理及毒理第16-19页
        1.2.5 苦杏仁苷的检测第19-21页
        1.2.6 影响苦杏仁苷含量的因子第21页
        1.2.7 杏仁油毒理安全研究第21-2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第22-23页
        1.3.1 山杏果核形态及其物理特征研究第22页
        1.3.2 山杏苦杏仁苷含量的地理差异研究第22页
        1.3.3 山杏苦杏仁苷遗传差异研究第22页
        1.3.4 杏仁油食用安全性评价第22-23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山杏果核变异及其物理特征研究第24-4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7页
        2.1.1 山杏样品采集及保存第24页
        2.1.2 山杏外形分类第24-26页
        2.1.3 山杏果实、果核物理特征指标测定第26-27页
        2.1.4 山杏单产估计第27页
        2.1.5 数据分析第2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7-36页
        2.2.1 山杏果核变异研究第27-29页
        2.2.2 不同果核形状山杏单产差异比较第29-30页
        2.2.3 不同区域山杏果实、果核物理特征第30页
        2.2.4 山杏单产与样木生物学特征、产区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第30-36页
    2.3 讨论第36-42页
        2.3.1 山杏果核变异第36-38页
        2.3.2 山杏单产影响因素分析第38-42页
第三章 苦杏仁苷含量测定方法第42-5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3.1.1 试验材料及试剂仪器第42页
        3.1.2 样品处理第42页
        3.1.3 苦杏仁苷测定第42-4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杏仁苷含量第43页
        3.2.2 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苦杏仁苷含量第43-45页
        3.2.3 二阶导数光谱法不确定度评价第45-47页
    3.3 讨论第47-51页
        3.3.1 导数光谱法原理及应用第47-48页
        3.3.2 HPLC 方法测定苦杏仁苷的应用第48-49页
        3.3.3 二阶导数光谱法不确定度评定第49-51页
第四章 山杏仁中苦杏仁苷含量地理差异分析研究第51-5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1-54页
    4.3 讨论第54-57页
第五章 山杏仁中苦杏仁苷含量的遗传差异第57-6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7页
        5.1.1 形态学分类及苷含量测定第57页
        5.1.2 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苷含量差异比较第5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5.2.1 不同果核形状山杏苷含量差异第57-59页
        5.2.2 不同遗传组的山杏苷含量第59-60页
    5.3 讨论第60-62页
        5.3.1 不同果核形状苷含量差异分析第60-61页
        5.3.2 不同基因型苷含量差异分析第61-62页
第六章 冷榨杏仁油急性亚急性毒理试验第62-81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6.1.1 苦杏仁精炼油成分分析第62-63页
        6.1.2 苦杏仁油急性毒性试验第63页
        6.1.3 苦杏仁油亚急性毒理试验第63-64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4-77页
        6.2.1 苦杏仁油总氰化物第64页
        6.2.2 苦杏仁油急性毒性试验第64-67页
        6.2.3 苦杏仁油亚急性毒理试验第67-77页
    6.3 讨论第77-81页
        6.3.1 苦杏仁油总氰化物分析第77-78页
        6.3.2 精炼苦杏仁油急性毒性试验第78-79页
        6.3.3 苦杏仁油亚急性毒性试验第79-8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7.1 结论第81页
    7.2 创新点第81-82页
    7.3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4页
附录第94-104页
    附表1 山杏野外调查登记表第94-95页
    附件1 精炼杏仁油检测报告第95-96页
    附图1 新疆伊犁野生杏树第96-97页
    附图2 甘肃庆阳古杏树第97-98页
    附图3 新疆伊犁样品遗传多样性聚类分组图第98-99页
    附图4 饲喂不同油后大鼠肝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第99-100页
    附图5 灌胃不同油后大鼠肝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第100-101页
    附图6 饲喂不同油后大鼠肾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第101-102页
    附图7 灌胃不同油后大鼠肾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第102-103页
    附图8 饲喂及灌胃不同油后大鼠睾丸组织切片观察结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作者简介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与菌糠利用技术研究
下一篇:Sutherlandia Frutescens提取物抗前列腺肿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