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我国设立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现实性 | 第8-19页 |
第一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概述 | 第8-13页 |
一、 专家辅助人的概念和特征 | 第8页 |
二、 专家辅助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关系 | 第8-13页 |
第二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设立的现实性 | 第13-17页 |
一、 必要性 | 第13-17页 |
二、 可行性 | 第17页 |
第三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设立的法理依据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与我国证据理论制度的冲突 | 第19-21页 |
一、 与我国现有证据理论的冲突 | 第19页 |
二、 与我国现有证人制度的冲突 | 第19-20页 |
三、 与鉴定人制度的冲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一、 立法的不完善 | 第21-23页 |
二、 司法现状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问题成因 | 第24-27页 |
一、 立法层面的问题成因 | 第24-25页 |
二、 问题成因的深层次探讨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域外考察与对比评析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域外考察 | 第27-33页 |
一、 专家的资格 | 第27-28页 |
二、 专家的选任 | 第28-29页 |
三、 专家的地位和意见效力 | 第29-30页 |
四、 专家的权责 | 第30-33页 |
第二节 相关专家制度的比较与评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完善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构想 | 第35-44页 |
第一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协调 | 第35-36页 |
一、 和证人制度的协调 | 第35页 |
二、 和鉴定人制度的协调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 | 第36-44页 |
一、 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资格 | 第36-38页 |
二、 明确专家辅助人的地位、意见效力、责任及豁免情况 | 第38-39页 |
三、 建立专家辅助人意见的可采性标准 | 第39-43页 |
四、 专家辅助人意见开示、信用制度及费用承担问题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