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 第10-15页 |
1 前言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乙烯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1.2.2 乙烯信号传导 | 第17-19页 |
1.2.3 激素调控器官脱落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4 乙烯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6页 |
2.1 乙烯对‘妃子笑’不同发育状态枝梢的生物学效应 | 第23-26页 |
2.1.1 供试材料和实验设计 | 第23-25页 |
2.1.2 生物学效应的观察 | 第25页 |
2.1.3 光合作用参数测定 | 第25页 |
2.1.4 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测定 | 第25页 |
2.1.5 确定不同发育状态枝梢的乙烯半致死浓度 | 第25页 |
2.1.6 荔枝枝梢叶片的乙烯半致死浓度与SPAD拟合 | 第25-26页 |
2.1.7 荔枝枝梢叶片的乙烯半致死浓度与Pn拟合 | 第26页 |
2.2 硫代硫酸银(STS)对‘妃子笑’展叶中期叶片的乙烯响应的影响 | 第26页 |
2.2.1 供试材料和实验设计 | 第26页 |
2.2.2 硫代硫酸银的配制 | 第26页 |
2.2.3 生物学效应的观察 | 第26页 |
2.3‘妃子笑’不同发育状态叶片内源IAA和ABA含量比较 | 第26-27页 |
2.3.1 供试材料和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2.3.2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27页 |
2.4 乙烯利处理‘妃子笑’不同发育状态枝梢叶片对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 第27页 |
2.4.1 供试材料和实验设计 | 第27页 |
2.4.2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27页 |
2.5 短截曝光处理对荔枝内层老叶生物学效应和乙烯响应的影响 | 第27-29页 |
2.5.1 供试材料和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2.5.2 生物学效应的观察 | 第28页 |
2.5.3 光合作用参数测定 | 第28页 |
2.5.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28-29页 |
2.5.5 侧芽萌发统计 | 第29页 |
2.5.6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29页 |
2.6 乙烯利和百草枯对‘妃子笑’疏花疏蕾效应 | 第29-30页 |
2.6.1 供试材料和实验设计 | 第29页 |
2.6.2 开花动态观察及座果情况调查 | 第29-30页 |
2.7 内源IAA和ABA的测定 | 第30-32页 |
2.8 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分析 | 第32-35页 |
2.8.1 RNA提取 | 第33页 |
2.8.2 RNA质量检测 | 第33页 |
2.8.3 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2.8.4 cDNA合成 | 第34-35页 |
2.8.5 Real-Time PCR反应检测基因的表达 | 第35页 |
2.8.6 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35页 |
2.9 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63页 |
3.1 乙烯利处理对‘妃子笑’不同发育状态枝梢的生物学效应 | 第36-43页 |
3.2 硫代硫酸银对乙烯利诱导‘妃子笑’展叶中期叶片脱落的保护效应 | 第43-44页 |
3.3 枝梢回缩修剪和乙烯利处理对荔枝内层老叶的生物学效应 | 第44-52页 |
3.4 ‘妃子笑’不同发育状态叶片内源IAA和ABA含量的差异 | 第52-53页 |
3.5 乙烯利处理‘妃子笑’不同发育状态枝梢叶片后乙烯合成及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3-56页 |
3.6 枝梢回缩修剪处理对‘糯米糍’内层老叶乙烯响应的影响 | 第56-59页 |
3.7 乙烯利和百草枯对‘妃子笑’疏花疏蕾效应 | 第59-63页 |
4 讨论 | 第63-74页 |
4.1 乙烯利对荔枝枝梢的生物学效应 | 第63-67页 |
4.2 硫代硫酸银(STS)对乙烯利诱导‘妃子笑’展叶中期叶片脱落的保护作用 | 第67页 |
4.3‘妃子笑’枝梢对乙烯的敏感性分子机制及短截曝光处理对‘糯米糍’内层老叶乙烯响应的影响 | 第67-72页 |
4.4 乙烯利和百草枯对‘妃子笑’疏花疏蕾效应 | 第72-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90页 |
附录 | 第9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