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聚二茂铁基硅烷的合成及应用概况 | 第15-21页 |
1.1.1 线型聚二茂铁基硅烷的合成 | 第15-17页 |
1.1.2 线型聚二茂铁基硅烷共聚物的合成 | 第17-19页 |
1.1.3 高支化聚二茂铁基硅烷的合成 | 第19-20页 |
1.1.4 聚二茂铁基硅烷的应用概况 | 第20-21页 |
1.2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含金属元素的SiC陶瓷 | 第21-25页 |
1.2.1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陶瓷材料的优势与特点 | 第21-22页 |
1.2.2 含金属元素的SiC陶瓷研究概况 | 第22页 |
1.2.3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Fe/Si/C陶瓷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7页 |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27-29页 |
2.1.1 化学试剂的规格与来源 | 第27-28页 |
2.1.2 主要试剂的精制 | 第28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28-29页 |
2.2 聚二茂铁基硅烷的合成 | 第29-34页 |
2.2.1 二茂铁锂盐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2 二茂铁基二甲基硅烷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3 线型聚二茂铁基硅烷(PFDMS)的合成 | 第31页 |
2.2.4 高支化聚二茂铁基硅烷hb-PFS(1)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5 高支化聚二茂铁基硅烷hb-PFS(2)的合成 | 第32页 |
2.2.6 高支化聚二茂铁基硅烷hb-PFS(3)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7 Fe/Si/C陶瓷的制备 | 第33页 |
2.2.8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9 陶瓷微球的制备 | 第34页 |
2.3 分析与表征方法 | 第34-37页 |
2.3.1 组成与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2.3.2 磁性能的测定 | 第36页 |
2.3.3 吸波性能的测定 | 第36页 |
2.3.4 表观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聚二茂铁基硅烷的合成、无机化及陶瓷的制备 | 第37-67页 |
3.1 线型聚二茂铁二甲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40页 |
3.1.1 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38页 |
3.1.2 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PFDMS | 第38-40页 |
3.2 高支化聚二茂铁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 | 第40-52页 |
3.2.1 聚合物hb-PFS(1)的合成与表征 | 第41-45页 |
3.2.2 聚合物hb-PFS(2)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48页 |
3.2.3 聚合物hb-PFS(3)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52页 |
3.3 高支化聚二茂铁基硅烷的无机化过程研究 | 第52-58页 |
3.3.1 聚合物hb-PFS(1)热解化学转变 | 第52-56页 |
3.3.2 聚合物hb-PFS(2)热解化学转变 | 第56-57页 |
3.3.3 聚合物hb-PFS(3)热解化学转变 | 第57-58页 |
3.4 Fe/Si/C陶瓷的性能研究 | 第58-65页 |
3.4.1 温度对陶瓷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2 气氛对陶瓷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 第59-63页 |
3.4.3 升温速率对陶瓷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 第63-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Fe/Si/C陶瓷微球的制备研究 | 第67-82页 |
4.1 高支化聚二茂铁基硅烷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67-72页 |
4.1.1 聚合物hb-PFS(1)微球的制备及组成、形貌分析 | 第67-69页 |
4.1.2 聚合物微球内部孔隙结构的调节 | 第69-71页 |
4.1.3 聚合物hb-PFS(2)微球的制备及形貌分析 | 第71页 |
4.1.4 聚合物微球粒径的调控 | 第71-72页 |
4.2 Fe/Si/C陶瓷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72-81页 |
4.2.1 陶瓷微球的制备 | 第72-75页 |
4.2.2 陶瓷微球内部纳米线的原位生长 | 第75-77页 |
4.2.3 陶瓷微球内部纳米线生长机理分析 | 第77-79页 |
4.2.4 聚合物原料对高温烧成陶瓷微球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总结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