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一) 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处于“现代化”中的中国乡村社会 | 第10-11页 |
(二) 一个经典的解释框架:国家与乡村社会 | 第11-12页 |
(三) 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大学生村官 | 第12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中国乡村政治权威史 | 第13-17页 |
(三) 文献评价 | 第17-18页 |
三、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分析框架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一) 权威 | 第19-20页 |
(二) 权威人格与人格权威 | 第20页 |
(三) 发展权威 | 第20页 |
(四) 组织权威 | 第20-21页 |
五、个案的选择及概况 | 第21-22页 |
第一章 背景交代 | 第22-26页 |
―、封闭的村庄与熟人的社会 | 第22-24页 |
二、村庄权威概况 | 第24页 |
三、选举情况简介 | 第24-26页 |
(一) 村支书竞选 | 第24-25页 |
(二) 村主任竞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施政方式的改变:人格权威 | 第26-33页 |
一、被“轻视”的权力下沉 | 第26-27页 |
二、村官的展现 | 第27-31页 |
(一) 扶弱 | 第27-28页 |
(二) 帮穷 | 第28-29页 |
(三) 公平 | 第29-31页 |
(四) 敢闯 | 第31页 |
三、人格权威的内涵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生产方式的改变:发展权威 | 第33-42页 |
一、村官引来新的生产方式 | 第33-39页 |
(一) 生产原料:从“自供”到统一提供 | 第35页 |
(二) 作物:从“单一”到多元 | 第35-36页 |
(三) 灌溉:从手工到机器 | 第36-37页 |
(四) 技术:从“零散”到“系统” | 第37页 |
(五) 销售:从个体到整体 | 第37-38页 |
(六) 村干部:从“政治干部”到“农业干部” | 第38-39页 |
二、村庄经济的发展与村庄政治的变化 | 第39-40页 |
(一) “人人”向农业 | 第39页 |
(二) 政治参与增加 | 第39-40页 |
(三) 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性增强 | 第40页 |
(四) 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 第40页 |
(五)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第40页 |
三、发展权威的构建 | 第40-42页 |
(一) 打开农村与外界生产方式的联系 | 第41页 |
(二) 创建利益的分享分配机制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组织连接方式的改变:组织权威 | 第42-49页 |
一、与传统村庄权威的合理互动 | 第42-44页 |
(一) 建立好“关系” | 第42-43页 |
(二) 得到十亩良田 | 第43页 |
(三) 讨论 | 第43-44页 |
二、担任村庄连接国家的“桥梁” | 第44-47页 |
(一) 与乡镇干部建立“关系” | 第44页 |
(二) 得到扶持 | 第44-47页 |
三、何以获得组织权威 | 第47-49页 |
(一) 交往村两委 | 第47-48页 |
(二) “假借”国家权威 | 第48-49页 |
第五章:总结、讨论与反四 | 第49-54页 |
一、外来村官的权威构建机制 | 第49-50页 |
二、村官权威构建机制与既有权威构建机制之不同 | 第50-51页 |
三、摆脱关系:外来村官构建村庄权威的优劣势分析 | 第51-52页 |
四、大学生村官:中国基层政治的“新中心”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