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实现中学德育过程衔接的基本要求 | 第15-21页 |
(一) 德育目标一以贯之,提高中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 第15-16页 |
1.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 第15页 |
2. 构建德育目标体系的要求 | 第15-16页 |
(二) 德育内容承前启后,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 第16-18页 |
1.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 第16-17页 |
2. 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要求 | 第17-18页 |
(三) 德育实施方式相互贯通,共同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 | 第18-19页 |
1. 确定德育实施方式的依据 | 第18页 |
2. 构建德育实施方式的要求 | 第18-19页 |
(四) 德育效果有效评估,保证德育过程纵向衔接 | 第19-21页 |
1. 确定德育评价的依据 | 第19-20页 |
2.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要求 | 第20-21页 |
二、中学德育过程衔接的状况 | 第21-28页 |
(一) 初、高中自成体系,忽视德育目标的系统性和阶段性 | 第21-22页 |
1. 总体目标代替阶段目标,忽视德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第21页 |
2. 课程三维目标分离,重知识,轻能力、价值观的培养 | 第21-22页 |
3. 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 第22页 |
(二) 中学应试教育体制,割裂德育内容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 第22-24页 |
1. 德育内容要素不完整,整体性不强 | 第23页 |
2. 中学德育内容承接性不明显 | 第23-24页 |
(三) 德育实施方式自成一体,忽视德育过程的整体性和全程性 | 第24-25页 |
1. 德育途径单一 | 第24-25页 |
2. 德育方法欠科学 | 第25页 |
3. 德育工作者自成一体 | 第25页 |
(四) 德育评估体系滞后,导致德育过程的严重脱节 | 第25-28页 |
1. 评价目的,主要以考试分数为准 | 第25-26页 |
2. 评价内容,侧重对书本知识的的考核 | 第26页 |
3. 评价方法,以笔试进行量化评价 | 第26页 |
4. 评价主体,主要是任课老师的评价 | 第26-28页 |
三、优化中学德育过程衔接的策略 | 第28-36页 |
(一) 整体构建德育目标体系 | 第28-30页 |
1. 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分清层次阶段 | 第28-29页 |
2. 实现课程三维目标一体化 | 第29页 |
3. 明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 第29-30页 |
(二) 完善一体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 第30-31页 |
1. 内容完整,不能割裂少项 | 第30页 |
2. 循序渐进,体现阶段层次 | 第30-31页 |
(三) 整合德育实施方式 | 第31-33页 |
1. 加强中学德育途径的整合衔接 | 第31-32页 |
2. 构建中学科学的德育方法体系 | 第32-33页 |
3. 建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联系沟通制度 | 第33页 |
(四) 建立评估体系,保证中学德育全程衔接 | 第33-36页 |
1. 构建综合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 | 第33-34页 |
2. 建立初、高中系统衔接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评价体系 | 第34页 |
3. 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 | 第34-35页 |
4. 加强和改进学校对德育工作者的考核评估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