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锻造、锻压与锻工论文--锻造工艺论文--锻工操作一般方法论文

粉末烧结体镦粗过程屈服模型的改进及验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粉末冶金成形技术分类第13-15页
        1.2.1 模压成形第14页
        1.2.2 温压成形第14-15页
        1.2.3 粉末锻造成形第15页
    1.3 烧结处理第15-16页
    1.4 粉末镦粗过程塑性成形力学建模及其计算机模拟仿真概述第16-17页
        1.4.1 粉末镦粗过程塑性成形力学建模概述第16-17页
        1.4.2 粉末镦粗过程计算机模拟仿真第17页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粉末金属镦粗过程塑性成形理论研究第19-33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经典粉末金属塑性成形理论第19-26页
        2.2.1 Gurson类屈服模型第19-20页
        2.2.2 Shima类屈服模型第20页
        2.2.3 Green类屈服模型第20-21页
        2.2.4 Doraivelu类屈服模型第21-22页
        2.2.5 其它类屈服模型第22页
        2.2.6 屈服模型评价第22-26页
    2.3 粉末镦粗过程屈服函数模型改进第26-29页
        2.3.1 粉末烧结体塑性泊松比修正第26-28页
        2.3.2 粉末材料镦粗单向压制过程硬化模型第28页
        2.3.3 改进的粉末材料屈服函数模型第28-29页
    2.4 粉末镦粗过程中轴向应变、应力之间与相对密度的关系第29-30页
        2.4.1 轴向应变和相对密度的关系第29页
        2.4.2 轴向应力和相对密度的关系第29-30页
    2.5 粉末镦粗过程中塑性成形力学理论分析第30-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粉末烧结体镦粗过程成形规律的实验分析第33-43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粉末体生坯制备和烧结第33-36页
        3.2.1 粉末体生坯块的制备第33-35页
        3.2.2 实验用粉末体生坯块的烧结第35-36页
    3.3 粉末烧结体镦粗单向压缩试验第36-38页
        3.3.1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36页
        3.3.2 烧结体坯块相对密度测量原理第36-37页
        3.3.3 密度测量步骤及注意方面第37-38页
    3.4 屈服模型实验验证第38-42页
        3.4.1 粉末烧结体压坯轴向应变和相对密度第38-39页
        3.4.2 粉末烧结体压坯塑性泊松比与相对密度第39-40页
        3.4.3 粉末材料几何硬化系数 δ 与相对密度关系第40-41页
        3.4.4 3J'_2~(1/2)/Y_0-J_1 /Y_0 平面中的屈服轨迹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粉末烧结体镦粗成形过程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第43-60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有限元方法思想概述第43-44页
    4.3 粉末体弹塑性理论非线性问题第44-48页
        4.3.1 粉末体材料非线性弹塑性本构方程第44-45页
        4.3.2 粉末体非线性变形理论基础第45-47页
        4.3.3 粉末体接触理论和摩擦模型第47-48页
            4.3.3.1 接触问题的处理第47页
            4.3.3.2 摩擦模型—库伦(Coulomb)摩擦第47-48页
    4.4 有限元非线性问题解法第48-50页
        4.4.1 直接迭代解法第48-49页
        4.4.2 Newton-Raphson解法第49-50页
    4.5 粉末烧结体金属镦粗过程有限元软件选择第50-52页
        4.5.1 几种常用的有限元软件比较第50-51页
        4.5.2 大型有限元模拟软件MSC.MARC简介第51-52页
    4.6 粉末烧结体镦粗成形有限元建模及分析第52-59页
        4.6.1 粉末烧结体镦粗成形过程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2页
        4.6.2 模拟结果分析及对比第52-59页
    4.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结论和展望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页
    5.2 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压缩感知电能质量数据重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