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第18-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8页 |
一、社会转型的定义 | 第18页 |
二、道德的定义 | 第18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西方社会转型理论 | 第18-19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19页 |
三、德育原理 | 第19-20页 |
四、道德效用机制 | 第20页 |
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中国的道德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道德状况宏观概述 | 第21-23页 |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国人心理特点分析 | 第21-22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总体分析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道德突显的主要问题 | 第23-26页 |
一、诚信危机 | 第23-24页 |
二、社会公德问题 | 第24页 |
三、拜金主义问题 | 第24-25页 |
四、家庭美德问题 | 第25页 |
五、职业道德问题 | 第25-26页 |
六、社会冷漠问题 | 第26页 |
第三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经济因素 | 第26-27页 |
二、社会和政治因素 | 第27页 |
三、思想和文化因素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国外加强道德建设的实践和启示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国外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 | 第29-30页 |
一、美国历史上的四次道德大滑坡 | 第29-30页 |
二、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道德危机 | 第30页 |
三、战后日本出现的青少年道德危机 | 第30页 |
第二节 国外加强道德建设的对策 | 第30-33页 |
一、美国应对道德滑坡的对策 | 第30-32页 |
二、英国应对社会转型期道德危机的方法 | 第32页 |
三、日本针对青少年道德危机施行的公民教育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国外加强道德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一、坚持经济建设,同时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 第33页 |
二、借鉴公民教育,完善我国德育建设,提升国人综合素质 | 第33-34页 |
三、注重文化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第34页 |
四、完善道德监督评价机制,增加失德失信行为的社会成本 | 第34页 |
五、完善法治建设,为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加强中国道德建设的对策 | 第35-42页 |
第一节 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 | 第35-37页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二、建设社会公德体系 | 第36页 |
三、传承传统家庭美德 | 第36页 |
四、健全职业道德教育 | 第36-37页 |
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37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加强中国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 第37-42页 |
一、加速经济发展,完善制度建设,强化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 | 第37-38页 |
二、提升国人素质,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 第38-39页 |
三、加强德育,强化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 第39页 |
四、将文化传播作为道德宣传的主要载体 | 第39-40页 |
五、建设个人信息信用平台,完善道德评价机制 | 第40页 |
六、完善法治建设,为道德建设的提供法律保障 | 第40-42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42-43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42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