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传统徽商的社会地位与形象 | 第17-31页 |
| 一、四民之末的低贱地位 | 第17-20页 |
| 二、边缘化的社会角色 | 第20-23页 |
| 三、负面的社会形象 | 第23-31页 |
| 第二章 汪道昆与《太函集》 | 第31-42页 |
| 一、汪道昆:生长于徽州,归养于徽州 | 第31-37页 |
| 二、《太函集》:为徽商立传 | 第37-42页 |
| 第三章 儒士汪道昆何以为徽商立言 | 第42-52页 |
| 一、重商观念:“非财不可” | 第42-45页 |
| 二、贾儒关系的新认识:贾儒相通 | 第45-47页 |
| 三、本末观的矫正:农商“交相重” | 第47-49页 |
| 四、义利观:“重义而不舍利” | 第49-52页 |
| 第四章 《太函集》所塑造的徽商形象 | 第52-68页 |
| 一、贾而好儒的儒贾形象 | 第52-57页 |
| 二、贾而任侠的侠贾形象 | 第57-59页 |
| 三、义利兼得的廉贾形象 | 第59-63页 |
| 四、诚而有信的诚贾形象 | 第63-68页 |
| 结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 附录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