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论文--应用统计数学论文

大数据驱动的计算生物标识研究

摘要第6-7页
英文摘要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9-21页
    第1节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第9-13页
        1.1. 原理与方法第10-11页
        1.2. 数据处理第11-13页
    第2节 弥散张量成像第13-15页
        2.1. 原理与方法第14-15页
        2.2. 数据处理第15页
    第3节 基因组分析第15-18页
        3.1. 背景知识第15-17页
        3.2. 数据处理第17-18页
    第4节 影像遗传学第18-19页
    第5节 本文组织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多模态生物标识挖掘第21-35页
    第1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疾病的分类第22-27页
        1.1. 研究对象和数据预处理第22页
        1.2. 神经影像学标识第22-23页
        1.3. 模式识别第23-24页
        1.4. 分类结果第24-26页
        1.5. 总结与讨论第26-27页
    第2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状的预测第27-31页
        2.1. 研究对象和数据预处理第27页
        2.2. 特征选择第27-28页
        2.3. 神经网络模型第28-30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0-31页
    第3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脑结构网络第31-35页
        3.1. 研究对象和数据预处理第31页
        3.2. 脑网络图论分析第31-33页
        3.3. 脑功能与结构的耦合性第3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3-35页
第三章 大数据驱动的影像遗传分析第35-77页
    第1节 影像研究方法的介绍第35-41页
        1.1. 全脑关联研究第35-38页
        1.2. 荟萃分析第38-39页
        1.3. 多重比较校正第39-40页
        1.4. 源定位法第40页
        1.5. 格兰杰因果分析第40-41页
    第2节 静息态脑影像标识的研究第41-50页
        2.1. 研究对象和数据预处理第41-42页
        2.2. 全脑功能网络的建立第42页
        2.3. 主要结果第42-48页
        2.4. 总结与讨论第48-50页
    第3节 遗传标识的研究第50-65页
        3.1. 研究对象和数据预处理第50-51页
        3.2. 静息态影像标识的验证第51-52页
        3.3. 基因研究方法的介绍第52-57页
        3.4. 主要结果第57-65页
    第4节 任务态脑影像标识的研究第65-77页
        4.1. 独立对比图研究第65-67页
        4.2. 多种对比图研究第67-77页
第四章 全脑关联分析统计功效研究第77-97页
    第1节 背景介绍第77-80页
    第2节 权重网络的二值化第80-81页
    第3节 统计功效的研究第81-84页
        3.1. 全脑关联研究的统计功效第81-82页
        3.2. 双样本t检验的统计功效第82-83页
        3.3. 两种方法的统计功效比较第83-84页
    第4节 正态模拟数据的应用第84-89页
        4.1. 样本量对统计功效的影响第84页
        4.2. 分布矩对统计功效的影响第84-89页
    第5节 非正态模拟数据的应用第89-95页
        5.1. 真实数据的应用第90-93页
        5.2. 模拟数据的应用第93-95页
    第6节 总结与讨论第95-97页
第五章 高维分数阶系统的识别第97-117页
    第1节 背景介绍第97-98页
    第2节 基本模型与识别方法第98-103页
        2.1. 模型与数据第98-99页
        2.2. 分数阶系统导数的识别第99-100页
        2.3. 分数阶系统交互系数矩阵的识别第100-102页
        2.4. 识别方法的误差估计第102-103页
    第3节 实例的列举与应用第103-110页
        3.1. 分数阶复杂网络第103-106页
        3.2. 高阶齐次分数阶微分方程第106-108页
        3.3. 识别参数的选取第108-110页
    第4节 改进的实用识别方法第110-112页
    第5节 讨论与附录第112-117页
        5.1. 讨论第112-113页
        5.2. 拉普拉斯变换及估计第113-114页
        5.3. 基本理论的证明推导第114-117页
第六章 总结与未来工作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5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线电机悬浮平台系统的二型模糊滑模控制
下一篇:潜油螺杆泵直驱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温度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