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 中药变质现象及质量评价 | 第12-16页 |
1.1 中药变质现象 | 第12-13页 |
1.2 环境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1.3 中药的质量评价 | 第15-16页 |
2 中药变质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1 留样观察法 | 第16页 |
2.2 加速实验法 | 第16-18页 |
3 苦杏仁、当归、五味子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3.1 苦杏仁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3.2 当归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3.3 五味子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4 电子鼻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 第25-29页 |
1 立题依据 | 第25-26页 |
2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3.1 收集样品 | 第26-27页 |
3.2 指标测定 | 第27页 |
3.3 加速方法评估 | 第27页 |
3.4 中药质量监测 | 第27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方法学的建立 | 第29-49页 |
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9-38页 |
1.1 苦杏仁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9-31页 |
1.2 阿魏酸、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1-33页 |
1.3 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3-36页 |
1.4 苦杏仁脂肪油含量测定方法 | 第36页 |
1.5 苦杏仁过氧化值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1.6 苦杏仁酸值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2 气味指纹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8-48页 |
2.1 苦杏仁气味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8-46页 |
2.2 当归气味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6-47页 |
2.3 五味子气味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7-48页 |
3 五味子色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8-49页 |
3.1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3.2 样品制备及色度检测 | 第48页 |
3.3 方法学考察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易走油中药加速方法的建立——以苦杏仁为示范 | 第49-66页 |
1 留样观察法 | 第49-50页 |
1.1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1.2 结果 | 第50页 |
2 水分活度加速实验 | 第50-53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2.2 结果 | 第51-53页 |
3 多因素综合加速实验 | 第53-59页 |
3.1 仪器与方法 | 第53-54页 |
3.2 结果 | 第54-59页 |
4 综合分析与讨论 | 第59-66页 |
4.1 加速方法的综合分析 | 第59-63页 |
4.2 加速方法评价 | 第63页 |
4.3 "响应函数"的建立 | 第63-64页 |
4.4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易散味中药加速方法的建立——以当归为示范 | 第66-73页 |
1 留样观察法 | 第66-67页 |
1.1 实验方法 | 第66页 |
1.2 结果 | 第66-67页 |
2 水分活度加速实验 | 第67-68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3 多因素综合加速实验 | 第68-69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3.2 结果 | 第68-69页 |
4 综合分析与讨论 | 第69-73页 |
4.1 加速方法的综合分析 | 第69-70页 |
4.2 加速方法评价 | 第70-71页 |
4.3 "响应函数"的建立 | 第71页 |
4.4 讨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易变色中药加速方法的建立——以五味子为示范 | 第73-81页 |
1 留样观察法 | 第73-74页 |
1.1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1.2 结果 | 第73-74页 |
2 水分活度加速实验 | 第74-76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2.2 结果 | 第74-76页 |
3 多因素综合加速实验 | 第76-77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76页 |
3.2 结果 | 第76-77页 |
4 综合分析与讨论 | 第77-81页 |
4.1 加速方法的综合分析 | 第77-78页 |
4.2 加速方法的评价 | 第78-79页 |
4.3 "响应函数"的建立 | 第79页 |
4.4 讨论 | 第79-81页 |
第七章 易变质中药加速模型的探讨 | 第81-86页 |
1 加速因素的筛选 | 第81-82页 |
2 中药质量综合评价 | 第82-83页 |
3 加速方法有效性评估 | 第83-84页 |
3.1 相关性评价 | 第83页 |
3.2 加速性评价 | 第83-84页 |
4 中药加速模型的构想 | 第84-86页 |
第八章 感官技术快速评价中药质量 | 第86-104页 |
1 苦杏仁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86-91页 |
1.1 气味与苦杏仁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86-87页 |
1.2 "气味-内在成分含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87-91页 |
2 当归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1-94页 |
2.1 气味与当归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91-92页 |
2.2 "气味-内在成分含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2-94页 |
3 五味子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4-103页 |
3.1 气味与五味子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94-95页 |
3.2 "气味-内在成分含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5-99页 |
3.3 "颜色-内在成分含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9-103页 |
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08页 |
1 结论 | 第104-106页 |
2 讨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附录 | 第118-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历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