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雪菊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 第12-42页 |
1.1 雪菊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1.1.1 雪菊黄酮类成分 | 第12-16页 |
1.1.2 聚炔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1.1.3 挥发油类化合物 | 第17-21页 |
1.1.4 氨基酸 | 第21页 |
1.1.5 酚酸类化合物 | 第21-22页 |
1.1.6 脂肪酸类化合物 | 第22页 |
1.1.7 萜类化合物 | 第22页 |
1.1.8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 | 第22-23页 |
1.1.9 其他化合物 | 第23页 |
1.2 雪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2.1 降血脂作用 | 第23-24页 |
1.2.2 抗糖尿病作用 | 第24-25页 |
1.2.3 降血压及降低血液粘稠度作用 | 第25-26页 |
1.2.4 抗氧化作用 | 第26-27页 |
1.2.5 抗衰老作用 | 第27页 |
1.2.6 抗凝血作用 | 第27-28页 |
1.2.7 抗肿瘤作用 | 第28页 |
1.2.8 抗菌抗炎作用 | 第28页 |
1.3 雪菊开发利用现状 | 第28-30页 |
1.3.1 雪菊相关药品的开发 | 第29页 |
1.3.2 雪菊相关食品、保健品的开发 | 第29-30页 |
1.3.3 雪菊相关化妆品的开发 | 第30页 |
1.4 雪菊质量研究 | 第30-32页 |
1.4.1 雪菊的生药学研究 | 第30页 |
1.4.2 雪菊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1.4.3 雪菊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31页 |
1.4.4 影响雪菊质量因素的研究 | 第31-32页 |
1.5 "辨状论质"理论对中药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1.6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2页 |
前言 | 第42-43页 |
第二章 论文设计 | 第43-46页 |
2.1 立题依据 | 第43页 |
2.2 实验目的 | 第43-44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44-45页 |
2.3.1 雪菊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页 |
2.3.2 雪菊黄酮部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3.3 雪菊药材HPLC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分析与评价 | 第44页 |
2.3.4 雪菊药材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3.5 雪菊黄酮类成分与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2.3.6 雪菊主要黄酮成分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 第45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雪菊黄酮类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46-58页 |
3.1 材料和仪器 | 第46-4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52页 |
3.2.1 流份段的筛选 | 第47-49页 |
3.2.2 分离与纯化 | 第49-52页 |
3.3 结构鉴定 | 第52-57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雪菊黄酮部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8-68页 |
4.1. 材料和仪器 | 第58-5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4.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58-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7页 |
4.2.1 单因素考察 | 第59-62页 |
4.2.2 方法学考察 | 第62-67页 |
4.3 含量测定 | 第67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67-68页 |
第五章 雪菊药材HPLC图谱相似度评价 | 第68-76页 |
5.1 仪器与材料 | 第68-69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68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5.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6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9-74页 |
5.2.1 单因素考察 | 第69-72页 |
5.2.2 方法学考察 | 第72-74页 |
5.2.3 HPLC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74页 |
5.3 结果 | 第74-75页 |
5.3.1 相似度分析结果 | 第74-75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5-76页 |
第六章 雪菊药材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76-86页 |
6.1 仪器与材料 | 第76-77页 |
6.1.1 实验仪器 | 第76页 |
6.1.2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6.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7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7-83页 |
6.2.1 单因素考察 | 第77-80页 |
6.2.2 方法学考察 | 第80-83页 |
6.2.3 样品检测 | 第83页 |
6.3 结果 | 第83-84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84-86页 |
6.4.1 结果分析 | 第84页 |
6.4.2 市售雪菊的质量差异 | 第84页 |
6.4.3 HPLC方法的优化 | 第84-85页 |
6.4.4 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85-86页 |
第七章 雪菊性状特征及与成分相关性的研究 | 第86-91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87页 |
7.2.1 样品处理 | 第87页 |
7.2.2 性状对比 | 第87页 |
7.2.3 评价标准 | 第87页 |
7.2.4 相关性分析 | 第87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87-89页 |
7.3.1 舌状花性状对比结果 | 第87-89页 |
7.3.2 聚类分析结果 | 第89页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89-91页 |
7.4.1 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7.4.2 雪菊成分与性状关系研究的价值 | 第90页 |
7.4.3 纯黄色舌状花的来源 | 第90-91页 |
第八章 雪菊黄酮类成分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糖代谢的影响 | 第91-99页 |
8.1 实验材料 | 第91-92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92-95页 |
8.2.1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92-93页 |
8.2.2 细胞的传代 | 第93页 |
8.2.3 培养溶液的配制 | 第93-94页 |
8.2.4 细胞分化方法 | 第94页 |
8.2.5 葡萄糖浓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94页 |
8.2.6 对葡萄糖代谢影响的检测方法 | 第94-95页 |
8.3 实验结果 | 第95-97页 |
8.3.1 葡萄糖浓度标准曲线 | 第95-96页 |
8.3.2 葡萄糖代谢影响实验结果 | 第96-97页 |
8.4 小结与讨论 | 第97-99页 |
8.4.1 结果分析 | 第97页 |
8.4.2 2S-3',4',7,8-四羟基二氢黄酮对细胞糖代谢的影响 | 第97页 |
8.4.3 雪菊黄酮部位对细胞糖代谢的影响 | 第97-98页 |
8.4.4 病理细胞模型的引入 | 第98-99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99-103页 |
9.1 结论 | 第99-100页 |
9.1.1 雪菊黄酮类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99页 |
9.1.2 雪菊黄酮部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99页 |
9.1.3 雪菊HPLC图谱研究 | 第99页 |
9.1.4 雪菊药材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99-100页 |
9.1.5 黄酮类成分与性状相关性研究 | 第100页 |
9.1.6 雪菊黄酮类成分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糖代谢的影响 | 第100页 |
9.1.7 评价雪菊质量的指标性成分选择 | 第100页 |
9.2 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9.3 讨论 | 第101-102页 |
9.3.1 二氢马里苷的分离 | 第101页 |
9.3.2 雪菊性状特征研究 | 第101页 |
9.3.3 雪菊黄酮类成分的活性研究 | 第101页 |
9.3.4 多元指标性成分的选择 | 第101-102页 |
9.4 发展与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