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旧居住区静态交通改造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1 旧居住区 | 第11页 |
1.3.2 静态交通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 | 第12-16页 |
1.4.1 国外发展动态研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发展动态研究 | 第13-15页 |
1.4.3 小结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济南市旧居住区的静态交通调研 | 第17-35页 |
2.1 调研对象的确定 | 第17页 |
2.2 案例调研 | 第17-23页 |
2.2.1 佛山苑小区 | 第17-19页 |
2.2.2 燕子山小区 | 第19-21页 |
2.2.3 雅居园小区 | 第21-23页 |
2.3 调研问题总结 | 第23-29页 |
2.3.1 现场调研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2.3.2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2.3.3 调研问题总结 | 第28-29页 |
2.4 济南市旧居住区静态交通问题产生的动因 | 第29-34页 |
2.4.1 经济的持续发展 | 第29-30页 |
2.4.2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 第30-32页 |
2.4.3 公共交通的缺失 | 第32-33页 |
2.4.4 居住区静态交通的建设与改造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国内外解决静态交通问题的有效策略 | 第35-41页 |
3.1 国外的经验 | 第35-38页 |
3.1.1 美国 | 第35-36页 |
3.1.2 日本 | 第36-37页 |
3.1.3 韩国 | 第37页 |
3.1.4 新加坡 | 第37-38页 |
3.2 国内北京和杭州的经验 | 第38-40页 |
3.2.1 北京 | 第38-39页 |
3.2.2 杭州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济南市旧居住区的静态交通改造策略 | 第41-55页 |
4.1 济南市旧居住区静态交通改造的总体思路 | 第41-43页 |
4.1.1 改造原则 | 第41-42页 |
4.1.2 改造思路 | 第42-43页 |
4.2 济南市旧居住区的静态交通空间挖潜策略 | 第43-50页 |
4.2.1 “空间”层面挖潜改造策略 | 第43-48页 |
4.2.2 “时间”层面挖潜改造策略 | 第48-50页 |
4.3 济南市旧居住区的静态交通设施管理策略 | 第50-51页 |
4.3.1 静态交通设施的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4.3.2 静态交通设施的智能管理 | 第51页 |
4.4 济南市旧居住区的静态交通需求控制策略 | 第51-54页 |
4.4.1 静态交通需求总量控制 | 第52-53页 |
4.4.2 静态交通需求时间控制 | 第53-54页 |
4.4.3 静态交通需求空间控制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济南市佛山苑小区的静态交通改造设计 | 第55-63页 |
5.1 空间层面增容改造设计 | 第55-60页 |
5.1.1 路内停车空间规划布局 | 第55-58页 |
5.1.2 路外停车空间规划布局 | 第58-60页 |
5.2 时间层面增容改造设计 | 第60-61页 |
5.2.1 错时共享路内停车设施 | 第60页 |
5.2.2 错时共享路外停车设施 | 第60-61页 |
5.3 管理层面和需求层面改造设计 | 第61-62页 |
5.3.1 管理层面改造设计 | 第61-62页 |
5.3.2 需求层面改造设计 | 第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3-64页 |
6.1 总结 | 第63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1:济南市旧居住区静态交通调研问卷 | 第66-68页 |
附录 2:济南市旧居住区静态交通调查表 | 第68-69页 |
附录 3:表格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 4:插图目录 | 第70-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