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村镇银行运营风险评价体系以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步骤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路线图 | 第18-20页 |
2 村镇银行运营风险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理论 | 第20-21页 |
2.2 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借短贷长”的平衡 | 第21页 |
2.2.2 银行挤兑 | 第21-22页 |
2.2.3 信息不对称 | 第22-23页 |
3 山东省村镇银行运营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3-37页 |
3.1 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23-28页 |
3.1.1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3.1.2 山东省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3.2 山东省村镇银行运营风险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3.2.1 信用风险 | 第28-30页 |
3.2.2 流动性风险 | 第30-31页 |
3.2.3 操作风险 | 第31页 |
3.3 山东省村镇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 第31-36页 |
3.3.1 外部经营环境 | 第32-34页 |
3.3.2 内部经营管理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4 山东省村镇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7-49页 |
4.1 设计的原则 | 第37-38页 |
4.2 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38页 |
4.3 山东省村镇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8-48页 |
4.3.1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 第38-40页 |
4.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风险指标权重 | 第40-47页 |
4.3.3 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标准化 | 第47-48页 |
4.3.4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 第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5 实证分析村镇银行运营风险—以XX村镇银行为例 | 第49-53页 |
5.1 XX村镇银行简介 | 第49页 |
5.2 XX村镇银行数据统计 | 第49-51页 |
5.3 XX村镇银行风险评价数据分析 | 第51-53页 |
6 山东省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策分析 | 第53-59页 |
6.1 坚持村镇银行合理的市场定位 | 第53-54页 |
6.2 改善运营机制推动金融创新 | 第54-56页 |
6.2.1 树立品牌形象 | 第54页 |
6.2.2 创新金融服务合理利用优势资源 | 第54-55页 |
6.2.3 培养专业金融人才 | 第55-56页 |
6.3 严格把控风险,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 第56-57页 |
6.4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第57-59页 |
6.4.1 政府引导村镇银行发展 | 第57页 |
6.4.2 推行存款保险制度 | 第57-58页 |
6.4.3 完善信息共享制度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