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 | 第16-19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2.2 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1.3.1 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 第19-23页 |
1.3.2 影子银行 | 第23-27页 |
1.3.3 利率市场化 | 第27-28页 |
1.3.4 DSGE模型 | 第28-31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31-3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第2章 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53页 |
2.1 影子银行 | 第33-42页 |
2.1.1 影子银行的含义及特征 | 第33-36页 |
2.1.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 第36-39页 |
2.1.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39-41页 |
2.1.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 利率市场化 | 第42-50页 |
2.2.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及特点 | 第42-46页 |
2.2.2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影响 | 第46-49页 |
2.2.3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负面影响 | 第49-50页 |
2.3 影子银行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 第50-53页 |
2.3.1 利率市场化对影子银行资本回报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2 利率市场化对影子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 第51页 |
2.3.3 利率市场化对影子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测度与广义流动性的界定及测度 | 第53-79页 |
3.1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测度的背景 | 第53-59页 |
3.1.1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 | 第53-54页 |
3.1.2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构成 | 第54-57页 |
3.1.3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 | 第57-58页 |
3.1.4 中外影子银行的比较 | 第58-59页 |
3.2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测度 | 第59-68页 |
3.2.1 模型设定 | 第61-63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63-65页 |
3.2.3 实证结果 | 第65-68页 |
3.3 我国广义流动性估计 | 第68-79页 |
3.3.1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 | 第68-75页 |
3.3.2 我国广义流动性的界定 | 第75-79页 |
第4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均衡利率测度 | 第79-92页 |
4.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 第79-81页 |
4.1.1 利率市场化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 | 第79页 |
4.1.2 利率市场化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 | 第79-80页 |
4.1.3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 第80页 |
4.1.4 利率市场化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 第80-81页 |
4.1.5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的宏观要求 | 第81页 |
4.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回顾 | 第81-86页 |
4.2.1 第一阶段(1993—1997年):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市场化 | 第82-83页 |
4.2.2 第二阶段(1998—2004年):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贷款利率下限管制 | 第83-85页 |
4.2.3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逐步尝试贷款利率下限浮动和存款利率市场化 | 第85-86页 |
4.3 我国均衡利率测度 | 第86-92页 |
4.3.1 模型设定 | 第86-88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88-89页 |
4.3.3 实证结果 | 第89-92页 |
第5章 新凯恩斯货币政策DSGE模型框架 | 第92-109页 |
5.1 DSGE模型的产生与发展 | 第92-99页 |
5.1.1 DSGE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92-95页 |
5.1.2 DSGE模型的主要特点 | 第95-97页 |
5.1.3 DSGE模型的估计方法 | 第97-99页 |
5.2 新凯恩斯货币政策DSGE经典框架:SW(2003) | 第99-109页 |
5.2.1 家庭部门 | 第99-103页 |
5.2.2 技术与厂商 | 第103-105页 |
5.2.3 市场均衡 | 第105页 |
5.2.4 线性化模型 | 第105-109页 |
第6章 基于DSGE模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绩效分析 | 第109-124页 |
6.1 模型设定 | 第109-112页 |
6.2 数据处理 | 第112页 |
6.3 参数估计 | 第112-115页 |
6.3.1 模型参数的校准 | 第112-113页 |
6.3.2 模型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第113-115页 |
6.4 脉冲响应 | 第115-124页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空间 | 第124-127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本文的政策空间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
后记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