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当今燃煤二氧化碳的处理方法 | 第12-15页 |
·溶剂吸收法 | 第12-13页 |
·固体吸附法 | 第13-15页 |
·低温蒸馏法 | 第15页 |
·膜分离法 | 第15页 |
·燃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危害及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燃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及其危害 | 第15-16页 |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的发展 | 第16页 |
·CuO/Al_20_3 烟气干法脱硫脱硝技术 | 第16-18页 |
·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18-22页 |
·高温C0_2 吸附剂的制备 | 第18-20页 |
·包覆型粉体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复合陶瓷膜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CuO/Al_20_3 催化吸附剂的制备 | 第22页 |
·C0_2 吸附机理和模型的发展 | 第22-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Li_2Zr0_3粉末的制备条件及性能的研究 | 第25-38页 |
·前言 | 第25页 |
·Li_2Zr0_3 粉末的制备 | 第25-26页 |
·化学试剂 | 第25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Li_2Zr0_3 粉末的制备工艺及流程 | 第26页 |
·Li_2Zr0_3 前驱体及其粉末的表征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前驱体的热分析 | 第27-28页 |
·焙烧温度对Li_2Zr0_3 晶形的影响 | 第28-29页 |
·焙烧时间对Li_2Zr0_3 晶形的影响 | 第29-30页 |
·煅烧温度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 第30-32页 |
·Li_2Zr0_3 粉体恒温吸附过程分析 | 第32-33页 |
·C0_2 吸附模型的研究 | 第33-3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34-36页 |
·Li_2Zr0_3 吸附模型拟合结果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Li_4Si0_4粉末的制备条件及性能的研究 | 第38-46页 |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38页 |
·化学试剂 | 第3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8页 |
·Li_4Si0_4 粉末的制备工艺及流程 | 第38-39页 |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对Li_4Si0_4 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分析 | 第39-40页 |
·焙烧温度对Li_4Si0_4 晶形的影响 | 第40-41页 |
·Li_4Si0_4 晶体粉末的形貌分析 | 第41-42页 |
·Li_4Si0_4 粉体对C0_2 的吸附能力分析 | 第42-44页 |
·程序升温过程中Li_4Si0_4 对C0_2 吸附能力 | 第42-43页 |
·Li_4Si0_4 粉体恒温吸附过程分析 | 第43-44页 |
·Li_4Si0_4 吸附模型假定和拟合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Li_2Zr0_3和Li_4Si0_4膜片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 第46-54页 |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47页 |
·化学试剂 | 第47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7页 |
·Li_2Zr0_3/Li_4Si0_4 膜片的制备工艺及流程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核壳型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及性能的研究 | 第54-64页 |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化学试剂及所用气体 | 第54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γ-Al_20_3 溶胶的制备工艺及流程 | 第55页 |
·复合吸附剂核-壳结构的形成 | 第55-56页 |
·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表征 | 第56-58页 |
·复合吸附剂的表面形态 | 第57页 |
·复合吸附剂的XRD 分析 | 第57-58页 |
·复合吸附剂性能评价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反应温度对吸附剂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反应时间对吸附剂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