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水乡传统滨水建筑空间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论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6-19页 |
| ·珠三角传统岭南水乡的界定 | 第16-18页 |
| ·建筑空间的界定 | 第18-19页 |
| ·滨水建筑的界定 | 第19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页 |
| 本章注释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珠三角水乡空间形成及总体结构 | 第22-36页 |
| ·水乡空间形成条件 | 第22-25页 |
| ·自然因素 | 第22-24页 |
| ·文化因素 | 第24-25页 |
| ·水乡空间形成轨迹 | 第25-30页 |
| ·两宋移民高潮 | 第25-27页 |
| ·明清格局形成——水乡的成长与繁荣 | 第27-30页 |
| ·水乡空间总体结构 | 第30-34页 |
| ·水乡结构类型 | 第30-33页 |
| ·水乡结构特点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页 |
| 本章注释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水乡滨水建筑本体空间分析 | 第36-52页 |
| ·建筑类型 | 第36-39页 |
| ·主要功能类型 | 第36-39页 |
| ·特色建筑形式 | 第39页 |
| ·滨水建筑与河道的平面关系 | 第39-46页 |
| ·平面布局类型 | 第39-42页 |
| ·平面组合形式 | 第42-46页 |
| ·空间关系 | 第46-50页 |
| ·剖立面类型 | 第46-47页 |
| ·空间层次 | 第47-50页 |
| ·水乡滨水建筑空间特色 | 第50-51页 |
| ·垂直界面 | 第50-51页 |
| ·街巷底面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水乡滨水建筑与景观环境分析 | 第52-66页 |
| ·滨水建筑在景观中的作用 | 第52-53页 |
| ·景观概念 | 第52页 |
| ·滨水建筑在景观中的作用 | 第52-53页 |
| ·过渡空间在景观中的作用 | 第53-63页 |
| ·河道基本空间 | 第53-60页 |
| ·河道节点空间 | 第60-63页 |
| ·自然景观对滨水建筑的映衬作用 | 第63-65页 |
| ·反映尺度作用 | 第63-64页 |
| ·引导空间作用 | 第64-65页 |
| ·增强层次作用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 本章注释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传统滨水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借鉴 | 第66-83页 |
| ·传统滨水空间设计特征归纳 | 第66-70页 |
| ·自然环境的营造 | 第66页 |
| ·总体形态 | 第66页 |
| ·空间尺度的把握 | 第66-67页 |
| ·建筑形式 | 第67页 |
| ·建筑与河道布局关系 | 第67-69页 |
| ·节点设计 | 第69页 |
| ·界面与装饰 | 第69-70页 |
| ·传统滨水建筑空间的借鉴实例 | 第70-81页 |
| ·亚运城景观建筑群 | 第70-76页 |
| ·南海会馆 | 第76-79页 |
| ·岭南水乡旅游商业文化街区设计 | 第79-81页 |
| ·传统与创新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结语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