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四书论文

十九世纪“四书”在欧洲的传播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7-32页
第一章“四书”欧传的历史溯源第32-55页
    第一节 耶稣会士因立足中国而学习“四书”第32-41页
        一、以“四书”学习汉语第33-35页
        二、以“四书”了解中国第35-38页
        三、以“四书”认知孔子第38-40页
        四、以“四书”宣教布道第40-41页
    第二节 耶稣会士因“礼仪之争”而注解“四书”第41-49页
    第三节 欧洲思想家因解放理性而研读“四书”第49-55页
第二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文化语境第55-75页
    第一节 国内四书学的流衍第55-64页
        一、今文经学:以微言大义治“四书”第57-60页
        二、汉宋兼采:以“通经致用”为要务第60-64页
    第二节 欧洲汉学的新境遇第64-75页
        一、由褒而贬,欧洲中国形象的骤变第64-67页
        二、新教来袭,中学西传主力的易位第67-72页
        三、专业汉学时代的到来第72-75页
第三章 十九世纪“四书”的译介第75-103页
    第一节 十九世纪“四书”译本情况第75-83页
        一、英文版“四书”第76-79页
        二、法文版“四书”第79-80页
        三、德文版“四书”第80-82页
        四、俄文版“四书”第82-83页
    第二节 十九世纪“四书”译介特点第83-103页
        一、译介态度:“忠实”于原文第84-88页
        二、对儒学的态度:“攻儒”或“合儒”第88-93页
        三、对孟子的态度:开放式的欣赏第93-96页
        四、对朱子注态度:接受与利用第96-103页
第四章 十九世纪“四书”的研究第103-122页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第103-111页
        一、“四书”用作语言学研究的肇始第103-107页
        二、“四书”是十九世纪汉语研究的语料库第107-109页
        三、“四书”是十九世纪汉语普及的工具书第109-111页
    第二节 哲学研究第111-122页
第五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新路径第122-141页
    第一节 编写辞书第122-128页
    第二节 学院设课第128-134页
        一、培养传教士第129-131页
        二、培养职业汉学家第131-134页
    第三节 写入文学史第134-141页
第六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接受第141-164页
    第一节 十九世纪西方思想界的接受第141-148页
        一、康德与黑格尔第141-143页
        二、爱默生第143-148页
    第二节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界的接受第148-157页
        一、梭罗第148-155页
        二、托尔斯泰第155-157页
    第三节 十九世纪华人学界的接受第157-164页
        一、陈季同第158-159页
        二、辜鸿铭第159-164页
结论第164-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8页
附录一:马士曼《论语》译本扉页第188-189页
附录二:马士曼《论语》译本内页第189-190页
附录三:马礼逊《中国箴言:译自中国的大众读物》扉页第190-191页
附录四:马礼逊《大学》译文体例第191-192页
附录五:柯大卫《四书》扉页第192-193页
附录六:柯大卫《四书》内页第193-194页
附录七:理雅各《中国经典》(1861年版)第194-196页
附录八:颇节《孔子与孟子》扉页第196-197页
附录九:颇节《孔子与孟子》译文第197-198页
附录十:颇节《孔子与孟子》注释第198-1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99-200页
致谢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民文化权利保障立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敏感度分析的干线公交优先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