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两控区”城市PM2.5中二次无机颗粒物物化特征和形成影响因素探讨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0页
    1.1 课题来源第12页
    1.2 大气细粒子(PM_(2.5)) 概述第12-13页
        1.2.1 PM_(2.5) 的概念、来源及危害第12-13页
        1.2.2 PM_(2.5) 中二次无机颗粒物的组成、来源及危害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7页
        1.3.1 PM_(2.5) 中二次无机颗粒物分布特征第13-15页
        1.3.2 PM_(2.5) 中二次无机颗粒物形成影响因素第15页
        1.3.3 PM_(2.5) 中二次无机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特征第15-17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页
        1.5.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第20-23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21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2.2.1 样品的采集第21页
        2.2.2 试验和分析方法第21-22页
        2.2.3 质量控制和保证第22-23页
第三章 PM_(2.5)中二次无机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特征分析第23-38页
    3.1 主要微观形貌特征第23-26页
    3.2 季节变化分析第26-29页
    3.3 空间变化分析第29-30页
    3.4 PM_(2.5) 中二次无机颗粒物粒度分布第30-37页
        3.4.1 粒度分布的季节变化分析第30-35页
        3.4.2 粒度分布的空间变化分析第35-37页
    3.5 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PM_(2.5)中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分布特征第38-49页
    4.1 PM_(2.5) 和SNA的质量浓度水平及PM_(2.5)的酸碱度第38-42页
        4.1.1 PM_(2.5) 和SNA的质量浓度水平空间变化特征第38-41页
        4.1.2 PM_(2.5) 的酸碱度第41-42页
    4.2 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存在形态第42-46页
        4.2.1 季节变化特征第42-43页
        4.2.2 SNA的存在形式第43-45页
        4.2.3 NO_3~-/SO_4~(2-)第45-46页
    4.3 硫和氮的表观转化率第46-47页
    4.4 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以贵阳为例探讨PM_(2.5)中二次无机颗粒物形成影响因素第49-61页
    5.1 从气态前体物探讨第49-52页
    5.2 从SNA的存在形式探讨第52-54页
    5.3 从气象因素探讨第54-55页
    5.4 从微观形貌特征探讨第55-60页
        5.4.1 PM_(2.5) 中二次无机颗粒物数量、体积百分比第55-56页
        5.4.2 从粒度分布探讨第56-60页
    5.5 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61-64页
    6.1 主要结论第61-62页
    6.2 展望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附录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O2对大鼠心脏及脑线粒体损伤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含氟超支化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