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与神圣:碛口及周边村落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审美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主要概念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碛口及周边古村镇的社会环境 | 第17-25页 |
| 1.1 碛口及周边村落的历史形成 | 第17-19页 |
| 1.1.1 碛口古镇的形成与繁荣 | 第17-18页 |
| 1.1.2 碛口周边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19页 |
| 1.2 碛口周边古村镇的村落类型 | 第19-22页 |
| 1.2.1 仓储、生活型村落—李家山、西湾村 | 第19-20页 |
| 1.2.2 军事堡寨型—寨则山 | 第20-21页 |
| 1.2.3 生产型村落—招贤镇 | 第21页 |
| 1.2.4 客居型村落—高家坪 | 第21-22页 |
| 1.3 碛口及周边村落的自然美与社会美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碛口及周边村落日常生活审美 | 第25-31页 |
| 2.1 碛口镇商业民俗审美 | 第25-27页 |
| 2.1.1 商业街的意趣美 | 第25-26页 |
| 2.1.2 招幌的审美内涵 | 第26-27页 |
| 2.2 饮食文化的美感表达 | 第27-31页 |
| 2.2.1 形象美 | 第27-29页 |
| 2.2.2 情趣美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碛口及周边村落的非日常生活审美 | 第31-38页 |
| 3.1 岁时节日的审美意蕴 | 第31-34页 |
| 3.1.1 活泼灵动之美 | 第31-32页 |
| 3.1.2 温雅和谐之美 | 第32-34页 |
| 3.2 民俗艺术文化的审美内涵 | 第34-38页 |
| 3.2.1 伞头秧歌艺术的文学美感 | 第34-35页 |
| 3.2.2 临县道情艺术的审美享受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碛口及周边村落审美的意义 | 第38-46页 |
| 4.1 碛口及周边村落的“审美失落” | 第38-39页 |
| 4.2 碛口及周边村落的日常生活审美价值 | 第39-41页 |
| 4.2.1 商业民俗的审美意义 | 第39页 |
| 4.2.2 饮食文化的审美价值 | 第39-41页 |
| 4.3 碛口周边村落的非日常生活审美价值 | 第41-46页 |
| 4.3.1 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及功用 | 第41-43页 |
| 4.3.2 民俗艺术文化的审美特质及功用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4-55页 |
| 承诺书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