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几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介绍 | 第11-14页 |
1.2.2 污水光电催化氧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工业污水处理自动监控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工业污水处理自动监控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1.3.2 智能污水处理监控技术 | 第17-18页 |
1.4 污水处理过程软测量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4.1 污水主要水质参数及影响出水水质的因素分析 | 第18-20页 |
1.4.2 污水处理过程软测量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0-21页 |
1.4.3 COD测定方法及软测量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造纸污水连续深度处理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 | 第26-48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造纸污水连续深度处理系统结构 | 第26-27页 |
2.3 监控系统的控制任务、目标和总体框架 | 第27-30页 |
2.4 下位机系统的开发 | 第30-38页 |
2.4.1 硬件部分的选型与设计 | 第30-34页 |
2.4.2 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 第34-38页 |
2.5 上位机系统的开发 | 第38-43页 |
2.5.1 登录界面 | 第38-39页 |
2.5.2 监控中心界面 | 第39页 |
2.5.3 各工艺流程界面 | 第39-41页 |
2.5.4 其他监控界面 | 第41-43页 |
2.6 监控系统的调试运行 | 第43-47页 |
2.6.1 系统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43-44页 |
2.6.2 监控系统调试运行的整体方案 | 第44-45页 |
2.6.3 监控系统调试运行结果与讨论 | 第45-46页 |
2.6.4 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 第46-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造纸污水光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过程中COD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第48-77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软测量的理论和方法 | 第48-51页 |
3.2.1 辅助变量的选择 | 第49-50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3.2.3 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3.2.4 模型的校正 | 第51页 |
3.3 数据采集-实验室型造纸污水光电催化氧化实验 | 第51-58页 |
3.3.1 实验方案 | 第51-54页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3.4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58-60页 |
3.4.1 平滑滤波处理 | 第58-59页 |
3.4.2 数据归一化处理 | 第59-60页 |
3.5 多种COD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 第60-69页 |
3.5.1 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3.5.2 多种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61-67页 |
3.5.3 极限学习机(ELM)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3.5.4 回归型支持向量机(SVR)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3.6 COD软测量模型建立的结果与讨论 | 第69-74页 |
3.6.1 数据预处理(滤波)的结果 | 第70-71页 |
3.6.2 模型性能结果对比 | 第71-74页 |
3.7 模型的测试 | 第74-76页 |
3.7.1 模型测试集数据的采集 | 第74-75页 |
3.7.2 模型的测试结果及讨论 | 第75-7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COD软测量模型的应用 | 第77-85页 |
4.1 前言 | 第77页 |
4.2 COD软测量的应用方案 | 第77-78页 |
4.3 应用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4.3.1 对某原木制浆厂污水的应用 | 第78-81页 |
4.3.2 对某商品浆造纸厂污水的应用 | 第81-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1 结论 | 第85-86页 |
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件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