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文献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研究成果 | 第14页 |
1.2.3 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和评价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 功能金融理论 | 第16-17页 |
2.2 金融深化理论 | 第17-18页 |
2.3 普惠金融理论 | 第18-19页 |
2.4 长尾理论 | 第19页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风险 | 第19-40页 |
3.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3.1.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第19-20页 |
3.1.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0页 |
3.2 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 | 第20-27页 |
3.2.1 第三方支付 | 第21-23页 |
3.2.2 P2P网络借贷 | 第23-24页 |
3.2.3 众筹融资 | 第24-26页 |
3.2.4 互联网货币 | 第26-27页 |
3.3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 第27-32页 |
3.3.1 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27-28页 |
3.3.2 流动性风险 | 第28-30页 |
3.3.3 系统风险 | 第30-31页 |
3.3.4 法律风险 | 第31页 |
3.3.5 以“e租宝”事件为例看互联网金融风险 | 第31-32页 |
3.4 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证分析——以P2P网络借贷为例 | 第32-40页 |
3.4.1 加强监管后对P2P市场的影响 | 第33-36页 |
3.4.2 理论分析 | 第36页 |
3.4.3 数据收集 | 第36-38页 |
3.4.4 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3.4.5 对模型的评价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借鉴 | 第40-48页 |
4.1 国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40-43页 |
4.2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 第43-45页 |
4.2.1 美国P2P网络借贷监管 | 第43页 |
4.2.2 美国众筹融资监管 | 第43页 |
4.2.3 美国第三方支付监管 | 第43-44页 |
4.2.4 美国虚拟货币监管 | 第44-45页 |
4.3 英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 第45-46页 |
4.3.1 英国P2P网络借贷型众筹监管 | 第45-46页 |
4.3.2 英国股权投资型众筹监管 | 第46页 |
4.4 其他国家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 第46-47页 |
4.4.1 德国对P2P和互联网货币的监管 | 第46-47页 |
4.4.2 欧盟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 第47页 |
4.4.3 新加坡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 第47页 |
4.5 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 第48-56页 |
5.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 | 第48-50页 |
5.1.1 增加透明度 | 第49页 |
5.1.2 适度的监管策略 | 第49-50页 |
5.1.3 金融消费者保护 | 第50页 |
5.2 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 第50-51页 |
5.2.1 目前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政策 | 第50-51页 |
5.2.2 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政策建议 | 第51页 |
5.3 P2P网络借贷的监管 | 第51-53页 |
5.3.1 目前我国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政策 | 第51-52页 |
5.3.2 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政策建议 | 第52-53页 |
5.4 众筹融资的监管 | 第53-54页 |
5.4.1 目前我国对众筹融资的监管政策 | 第53-54页 |
5.4.2 对众筹融资的监管政策建议 | 第54页 |
5.5 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 | 第54-56页 |
5.5.1 互联网金融分业监管现状 | 第54-55页 |
5.5.2 逐渐过渡到金融混业监管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