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7页 |
(二)当前国内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9页 |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 第9-10页 |
一、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10-16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1.高中法治教育的概念 | 第10-11页 |
2.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含义 | 第11页 |
(二)高中法治教育的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11-14页 |
1.知法——高中法治教育的认知标准 | 第12页 |
2.守法——高中法治教育的意志标准 | 第12-13页 |
3.懂法——高中法治教育的信念标准 | 第13页 |
4.用法——高中法治教育的行为标准 | 第13-14页 |
(三)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有助于提高高中生法律素质 | 第14页 |
2.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校法治教育 | 第14-15页 |
3.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有效落实 | 第15-16页 |
二、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的构成因素分析 | 第16-24页 |
(一)高中法治教育的主体因素 | 第16-18页 |
1.教育者有效性 | 第16-18页 |
2.教育对象有效性 | 第18页 |
(二)高中法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因素 | 第18-20页 |
1.高中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 第19-20页 |
2.高中法治教育内容有效性 | 第20页 |
(三)高中法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因素 | 第20-21页 |
1.有效的法治教育方法对教育主体具有适应性 | 第20-21页 |
2.有效的法治教育方法应适应教育目标 | 第21页 |
(四)高中法治教育的结果及其有效性 | 第21-24页 |
1.法治教育有效结果和结果有效性 | 第21-22页 |
2.法治教育结果有效性的表现和评价 | 第22-24页 |
三、当前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分析 | 第24-34页 |
(一)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的调查分析 | 第24-25页 |
1.调查样本及调查方法 | 第24页 |
2.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的调查 | 第24-25页 |
(二)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 第25-29页 |
1.教师队伍法律水平较低,法治教育业务能力不强 | 第25-26页 |
2.教材中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较为不足 | 第26-27页 |
3.法治教育形式单一,实践活动较少 | 第27-28页 |
4.法治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忽视学生的自主接受 | 第28页 |
5.学校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 第28-29页 |
6.对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缺乏科学的量化体系 | 第29页 |
(三)高中法治教育的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 第29-34页 |
1.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 | 第30-31页 |
2.教师队伍缺乏进行法治教育的培训体系 | 第31-32页 |
3.教育功利化思想的严重影响 | 第32页 |
4.国民教育中法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 第32-33页 |
5.法治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 第33-34页 |
四、提高高中法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对策 | 第34-41页 |
(一)提高高中法治教育主体与内容的有效性 | 第34-36页 |
1.建立健全教师队伍法治教育培训体系 | 第34-35页 |
2.对教材中法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补充 | 第35-36页 |
(二)提高高中法治教育方法与途径的有效性 | 第36-38页 |
3.采取形式多样的高中法治教育方法,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 第36-37页 |
4.知识灌输与学生自主接受相结合的开展法治教育 | 第37-38页 |
(三)提高高中法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 第38-39页 |
5.将高中生法治教育效果量化结果纳入升学成绩中 | 第38页 |
6.建立健全科学的高中生法治教育效果量化体系 | 第38-39页 |
(四)学习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5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