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地区汉族婚俗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24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民国婚俗研究的一般状况 | 第12-16页 |
(二)四川地区婚俗的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四)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四、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1页 |
(一)本文写作的难点 | 第21页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页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第21-24页 |
(一)四川地区、民国时期 | 第21-22页 |
(二)婚姻、婚礼及婚俗 | 第22-24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四川社会概况及传统聘娶婚 | 第24-52页 |
一、民国时期四川社会概况 | 第24-30页 |
(一)经济变化与曲折发展 | 第24-25页 |
(二)政局不稳与战争频繁 | 第25-26页 |
(三)人口变动及抗战内迁 | 第26-27页 |
(四)文教发展与多元思潮 | 第27-28页 |
(五)民俗风尚与宗教状况 | 第28-30页 |
二、传统聘娶婚述论 | 第30-45页 |
(一)婚前礼俗 | 第31-37页 |
(二)迎娶礼俗 | 第37-43页 |
(三)婚后礼俗 | 第43-45页 |
三、非常态婚姻 | 第45-52页 |
(一)童养婚 | 第45-46页 |
(二)纳妾 | 第46-47页 |
(三)小女婿婚 | 第47页 |
(四)入赘婚 | 第47-48页 |
(五)转房婚 | 第48-49页 |
(六)招夫养夫 | 第49-52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四川婚俗的新变化 | 第52-73页 |
一、新型婚俗的出现 | 第52-63页 |
(一)文明结婚 | 第52-58页 |
(二)其他新型婚俗 | 第58-63页 |
二、婚姻观念和风气的变化 | 第63-68页 |
(一)民主、自由、平等的婚姻观念开始流行 | 第63-64页 |
(二)知识青年性观念的变化 | 第64-65页 |
(三)婚姻之生育观念的变化 | 第65-66页 |
(四)财礼婚与厚嫁之风的兴起 | 第66-68页 |
三、妇女再嫁与离婚习俗的变迁 | 第68-73页 |
(一)再嫁与离婚成为平常事 | 第68-69页 |
(二)民国离婚案之分析 | 第69-73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四川婚俗变迁与社会互动 | 第73-82页 |
一、民国时期四川婚俗变迁的推动因素 | 第73-79页 |
(一)民国政府对婚俗变革的措施 | 第73-74页 |
(二)经济和自然因素对婚俗的影响 | 第74-75页 |
(三)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 | 第75页 |
(四)文化因素与新观念、新风气的传入 | 第75-77页 |
(五)社会力量和上层进步人士的推动 | 第77页 |
(六)移民因素对婚俗的影响 | 第77-79页 |
二、民国时期四川婚俗变迁的影响 | 第79-82页 |
(一)民国时期四川婚俗变迁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 第80页 |
(二)正确审视婚俗变迁中的社会影响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四川婚俗变迁之分析 | 第82-99页 |
一、婚俗变迁的差异性和混合性 | 第82-90页 |
(一)城乡差异性特点 | 第82-85页 |
(二)各地区婚俗礼仪的差异性 | 第85-88页 |
(三)不同阶层婚俗的差异研究 | 第88-89页 |
(四)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婚俗差异 | 第89-90页 |
(五)婚俗变迁的混合性特点 | 第90页 |
二、婚俗变迁的心理学解读与思考 | 第90-99页 |
(一)心理学解读 | 第90-95页 |
(二)关于婚俗变迁的一些思考 | 第95-99页 |
结语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后记 | 第108-109页 |
附图 | 第109-119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