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 1.2.2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 1.2.3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19-20页 |
| 1.4.1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1.6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 2.1.1 城市小区 | 第22页 |
| 2.1.2 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 | 第22-23页 |
| 2.2 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2.2.1 治理、善治理论 | 第23-24页 |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 2.2.3 整体性政府理论 | 第25页 |
| 2.2.4 多中心理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我国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特征、现状及治理困境 | 第27-33页 |
| 3.1 我国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的特征 | 第27-28页 |
| 3.1.1 时间特征:建成历史久远 | 第27页 |
| 3.1.2 空间特征:开放式结构 | 第27页 |
| 3.1.3 产权特征:产权形式多样 | 第27-28页 |
| 3.2 我国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的现状及原因 | 第28-29页 |
| 3.2.1 基础设施先天不足 | 第28页 |
| 3.2.2 环境、秩序维护不到位 | 第28-29页 |
| 3.2.3 邻里关系缺失 | 第29页 |
| 3.2.4 治安问题严重 | 第29页 |
| 3.2.5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9页 |
| 3.3 我国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的治理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 3.3.1 政府方面:政出多门,缺乏合力 | 第29-30页 |
| 3.3.2 业主自治:居民参与程度低 | 第30页 |
| 3.3.3 运营机制:物业消费意愿不高 | 第30-31页 |
| 3.3.4 资金问题:资金筹措不到位 | 第31页 |
| 3.3.5 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尚小 | 第31-32页 |
| 3.3.6 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济南市市中区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模式分析 | 第33-40页 |
| 4.1 济南市市中区开放式老旧小区情况概述 | 第33-36页 |
| 4.1.1 济南市市中区概况 | 第33页 |
| 4.1.2 济南市市中区开放式小区概况 | 第33-36页 |
| 4.2 济南市市中区开放式老旧小区的治理实践分析 | 第36-40页 |
| 4.2.1 济南市市中区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的特点 | 第36-37页 |
| 4.2.2 济南市市中区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的重点工作 | 第37-38页 |
| 4.2.3 济南市市中区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特色:四位一体的运行保障 | 第38页 |
| 4.2.4 济南市市中区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国内外治理模式及经验 | 第40-43页 |
| 5.1 国内治理模式:杭州的准物业管理模式 | 第40-41页 |
| 5.1.1 准物业管理模式简介 | 第40页 |
| 5.1.2 准物业管理模式的经验 | 第40-41页 |
| 5.2 国外治理模式:新加坡的科学规划、法治管理模式 | 第41-43页 |
| 第六章 城市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3-52页 |
| 6.1 明确政府职能 | 第43-45页 |
| 6.1.1 涵养整合资源,梳理政府各部门关系 | 第43-44页 |
| 6.1.2 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治理行为的规范化 | 第44-45页 |
| 6.2 构建社区多元化治理模式 | 第45-47页 |
| 6.2.1 引入市场机制 | 第45-46页 |
| 6.2.2 引导居民参与 | 第46页 |
| 6.2.3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 第46-47页 |
| 6.3 小区环境综合治理 | 第47-48页 |
| 6.4 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48-50页 |
| 6.5 建立多元资金渠道 | 第50页 |
| 6.6 健全绩效考评 | 第50-5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 7.2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