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7-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7-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0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目标 | 第22-24页 |
1.2.1 农村基础设施界定 | 第22-23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4-2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3.3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 第26-28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8-30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第2章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 第30-53页 |
2.1 论基础 | 第31-32页 |
2.2 数据与方法 | 第32-33页 |
2.2.1 数据 | 第32-33页 |
2.2.2 方法 | 第33页 |
2.3 基础设施研究回顾 | 第33-52页 |
2.3.1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 第33-39页 |
2.3.2 基础设施与生产率 | 第39-40页 |
2.3.3 基础设施的外溢效应 | 第40-41页 |
2.3.4 基础设施与就业 | 第41-42页 |
2.3.5 基础设施供给和管理 | 第42-44页 |
2.3.6 基础设施与农业发展 | 第44-51页 |
2.3.7 其他相关研究 | 第51-52页 |
2.4 简评与启示 | 第52-53页 |
第3章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53-69页 |
3.1 引言 | 第53-58页 |
3.1.1 中国农业发展 | 第53-55页 |
3.1.2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 第55-58页 |
3.2 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58-62页 |
3.2.1 公共产品理论与模型构建 | 第58-59页 |
3.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农业生产效应机制分析 | 第59-62页 |
3.2.3 研究方法选取 | 第62页 |
3.3 模型与数据 | 第62-64页 |
3.3.1 模型构建 | 第62-63页 |
3.3.2 数据说明与描述 | 第63-64页 |
3.4 实证结果 | 第64-68页 |
3.4.1 农村基础设施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 | 第64-66页 |
3.4.2 农村基础设施与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 | 第66-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农村基础设施、要素投入与农业技术效率 | 第69-84页 |
4.1 引言 | 第69-73页 |
4.1.1 中国农业要素投入情况 | 第69-71页 |
4.1.2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历程 | 第71-72页 |
4.1.3 基础设施与农业技术效率 | 第72-73页 |
4.2 相关变量选取 | 第73-74页 |
4.3 理论基础与实证模型 | 第74-78页 |
4.3.1 生产理论与增长核算理论 | 第74-76页 |
4.3.2 实证模型 | 第76-78页 |
4.4 数据与实证分析 | 第78-80页 |
4.4.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78-80页 |
4.4.2 样本数据的统计描述 | 第80页 |
4.4.3 实证结果 | 第80-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 | 第84-96页 |
5.1 引言 | 第84-86页 |
5.1.1 中国农业生产成本概况 | 第84-85页 |
5.1.2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生产成本比较 | 第85-86页 |
5.2 理论与模型 | 第86-89页 |
5.2.1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理论 | 第86-87页 |
5.2.2 模型设定 | 第87-89页 |
5.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89-91页 |
5.3.1 农业生产成本 | 第89页 |
5.3.2 劳动力价格 | 第89-90页 |
5.3.3 固定资本投资价格 | 第90页 |
5.3.4 农业投入品价格 | 第90-91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91-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农村基础设施对中国种植业结构的影响 | 第96-107页 |
6.1 引言 | 第96-98页 |
6.1.1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概况 | 第96-97页 |
6.1.2 中国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概况 | 第97-98页 |
6.2 理论、模型与数据 | 第98-101页 |
6.2.1 农业区位理论和恩格尔定律 | 第98-99页 |
6.2.2 模型设定 | 第99-100页 |
6.2.3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 第100-101页 |
6.3 实证结果 | 第101-105页 |
6.3.1 农村基础设施与中国种植业结构 | 第101-103页 |
6.3.2 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种植业结构 | 第103-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附表 | 第106-107页 |
第7章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管护的政策探析 | 第107-133页 |
7.1 农村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定位 | 第107-116页 |
7.1.1 主要结论 | 第107-109页 |
7.1.2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109-113页 |
7.1.3 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程度及影响投资意愿的因素 | 第113-115页 |
7.1.4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115-116页 |
7.2 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116-118页 |
7.2.1 政策定位 | 第117-118页 |
7.2.2 相关政策法规回顾 | 第118页 |
7.3 基于国外与中国台湾的经验总结 | 第118-125页 |
7.3.1 灌溉设施供给与管护的经验 | 第119-123页 |
7.3.2 农村公路供给与管护的经验 | 第123-125页 |
7.4 对策探析 | 第125-131页 |
7.4.1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对策探析 | 第125-129页 |
7.4.2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对策探析 | 第129-131页 |
7.5 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