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为人作嫁六十载:赵家璧的编辑出版实践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初涉编辑界(1923-1932) | 第16-19页 |
一、从爱读书到爱编书 | 第16-17页 |
二、初展编辑才华 | 第17-18页 |
三、从“不问政治”到把握时代脉搏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编辑实践的活跃期(1932-1938) | 第19-22页 |
一、“心向往之”的丛书理想 | 第19-21页 |
二、普及文化的图画事业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编辑实践的成熟期(1939-1953) | 第22-23页 |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坚守 | 第22页 |
二、在挚友支持下另起炉灶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编辑实践的延续与新探索(1953-1997) | 第23-25页 |
一、图画事业的延续 | 第23-24页 |
二、“伍协力” | 第24页 |
三、劫后春还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积跬步终成千里:赵家编辑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一、社会背景的熏陶 | 第25-26页 |
二、出版环境的影响 | 第26页 |
第二节 良好的教育经历 | 第26-28页 |
一、良师引路 | 第26-28页 |
二、与徐志摩的师生情 | 第28页 |
第三节 企业的熏陶和伯乐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一、宽松的企业环境 | 第28-29页 |
二、难得的人生伯乐 | 第29-31页 |
第四节 与作者互动互进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从无到有敢创新:赵家璧的选题理念 | 第33-39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进步与创新 | 第33-37页 |
一、追求进步,把握潮流 | 第33-35页 |
二、吸取经验,提倡创新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注重系统,力求配套 | 第37-39页 |
一、专注丛书路线 | 第37-38页 |
二、注重地域性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赵家璧的作者意识 | 第39-51页 |
第一节 多种方式建设作者队伍 | 第39-44页 |
一、不同流派,兼容并包 | 第39-41页 |
二、一线作家,主力干将 | 第41-43页 |
三、青年作家,用心提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在群体合作中形成团队优势 | 第44-47页 |
一、先达成共识,再商谈合作 | 第45-46页 |
二、推敲最佳人选,创造最佳阵容 | 第46-47页 |
三、宏观调控,及时调整 | 第47页 |
第三节 讲究与作者交往的艺术 | 第47-51页 |
一、与作家“相见以诚” | 第47-50页 |
二、一流的催稿艺术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不拘一格求多变:赵家璧的图书宣传思想 | 第51-61页 |
第一节 打造品牌,为读者着想 | 第51-54页 |
一、“良友式”的特色装帧 | 第51-53页 |
二、充分考虑读者需求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重视图书广告宣传 | 第54-59页 |
一、百花齐放,多头并进 | 第55-57页 |
二、样本宣传,提前试水 | 第57页 |
三、凝练宣传语言,注重各方书评 | 第57-59页 |
第三节 练就多种促销手段 | 第59-61页 |
一、发售作者签名本 | 第59-60页 |
二、提前预订,给予优惠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他与书同寿:赵家璧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61-70页 |
第一节 创新力是出版产业的生命 | 第61-63页 |
第二节 立体化的图书宣传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 第63-66页 |
第三节 依托作者队伍,扩大出版社品牌影响力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