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7页 |
1.1 贵金属纳米材料 | 第11-14页 |
1.1.1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基本合成方法 | 第11页 |
1.1.2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光学领域的运用 | 第11-12页 |
1.1.3 贵金属纳米材料催化方面的运用 | 第12-13页 |
1.1.4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1.5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方面的运用 | 第13-14页 |
1.2 螺旋结构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 | 第14-20页 |
1.2.1 螺旋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14-16页 |
1.2.2 螺旋材料物理化学性能 | 第16-17页 |
1.2.3 贵金属纳米螺旋材料的合成 | 第17-18页 |
1.2.4 贵金属纳米螺旋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 第18页 |
1.2.5 贵金属纳米螺旋材料的实际运用 | 第18-20页 |
1.3 螺旋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 | 第20-23页 |
1.4 透射电镜显微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1.4.1 TEM成像技术和电子衍射技术 | 第23-24页 |
1.4.2 HR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 | 第24-25页 |
1.5 论文选题依据,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2.1 实验试剂及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2.2 实验表征方法 | 第28-31页 |
第3章 银螺旋纳米带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 第31-53页 |
3.1 引言 | 第31-33页 |
3.2 实验过程及合成方法 | 第33-34页 |
3.2.1 前躯体铜纳米棒的合成 | 第33-34页 |
3.2.2 硝酸铜与硝酸银混合溶液的制备 | 第34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34页 |
3.3 银螺旋纳米带的制备及基本表征 | 第34-39页 |
3.3.1 合成不同银纳米晶产物及光镜照片 | 第34-36页 |
3.3.2 不同形状银产物的XRD图谱 | 第36-37页 |
3.3.3 螺旋形状银产物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图 | 第37-38页 |
3.3.4 银纳米螺旋高分辨表征 | 第38-39页 |
3.3.5 银螺旋线的稳定性 | 第39页 |
3.4 银对数螺旋纳米材料几何结构及晶体结构分析 | 第39-44页 |
3.4.1 银纳米带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3.4.2 银螺旋线几何性质的研究 | 第40-41页 |
3.4.3 光镜下观察银螺旋线生长过程 | 第41-42页 |
3.4.5 银纳米螺旋线晶体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3.4.6 银纳米带S位置选取电子衍射图分析 | 第43-44页 |
3.5 其他银纳米晶产物的合成及银螺旋线机理分析 | 第44-49页 |
3.5.1 银纳米片,纳米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 | 第44-45页 |
3.5.2 银包覆铜纳米棒的合成及表征 | 第45-46页 |
3.5.3 银纳米枝晶的合成及表征 | 第46-47页 |
3.5.4 硝酸铜浓度的变化和反应物铜纳米棒长度对产物银纳米材料形貌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5 银纳米螺旋线生长机理研究 | 第48-49页 |
3.6 外场对银螺旋线的生长及展望 | 第49-52页 |
3.6.1 水溶液中银螺旋线立体结构研究 | 第49页 |
3.6.2 离心力、磁场作用下银产物的自组装 | 第49-52页 |
3.7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草酸碳酸钇的水热合成 | 第53-65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草酸盐或碳酸盐的合成 | 第54-55页 |
4.2.1 稀土草酸碳酸盐的合成方法 | 第54页 |
4.2.2 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54-55页 |
4.3 草酸碳酸钇产物表征 | 第55-61页 |
4.4 其他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61-63页 |
4.5 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