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本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植被分类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植被盖度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2.1 行政区划 | 第18页 |
2.2 地理环境 | 第18-22页 |
2.2.1 位置 | 第18页 |
2.2.2 气候 | 第18-19页 |
2.2.3 地貌 | 第19页 |
2.2.4 植被 | 第19-22页 |
第3章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22-29页 |
3.1 数据简介 | 第22-24页 |
3.1.1 landsat系统介绍 | 第22页 |
3.1.2 本研究所用数据 | 第22-24页 |
3.2 landsat数据产品及格式 | 第24-25页 |
3.3 数据预处理 | 第25-29页 |
3.3.1 辐射定标 | 第26页 |
3.3.2 大气校正 | 第26-27页 |
3.3.3 研究区域裁剪 | 第27-29页 |
第4章 研究区植被分类 | 第29-40页 |
4.1 选取分类样本 | 第29-31页 |
4.1.1 植被波谱曲线 | 第29页 |
4.1.2 几种主要植被波谱特征曲线的确定 | 第29-30页 |
4.1.3 样本分离度调整 | 第30-31页 |
4.2 分类方法研究 | 第31-38页 |
4.2.1 最大似然分类法 | 第31-33页 |
4.2.2 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法 | 第33-35页 |
4.2.3 光谱角填图分类法 | 第35-36页 |
4.2.4 支持向量机分类法 | 第36-38页 |
4.3 不同分类结果比较分析确定最优方法 | 第38-40页 |
第5章 利用植被指数估算植被盖度 | 第40-46页 |
5.1 基本概念 | 第40-43页 |
5.1.1 植被指数 | 第40-41页 |
5.1.2 归一化植被指数 | 第41页 |
5.1.3 植被盖度 | 第41页 |
5.1.4 植被指数和植被盖度的关系 | 第41-42页 |
5.1.5 像元二分模型 | 第42-43页 |
5.2 植被盖度估算 | 第43-46页 |
5.2.1 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 | 第43-44页 |
5.2.2 确定参数NDVIveg和NDVIsoil | 第44页 |
5.2.3 估算植被盖度 | 第44-46页 |
第6章 不同时序研究区植被盖度比较分析 | 第46-52页 |
6.1 铁路两侧研究距离确定 | 第46页 |
6.2 1994 年和2014年研究区整体植被盖度对比 | 第46-47页 |
6.3 不同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动态变化分析 | 第47-51页 |
6.4 植被盖度变化原因分析 | 第51-5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7.1 结论 | 第52页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